三、戰火不斷洛陽地處中原要地,河洛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代兵家都懂“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從古至今發生在洛陽這片土地上的戰爭從來沒有少過,各路人馬匯聚于此發生戰爭必將生靈涂炭,留下一片狼藉,像董卓火燒洛陽、朱溫拆唐皇宮之事,時有發生。
1、古代的皇宮到底是怎么樣子的?
說到古代的皇宮什么樣,這事兒光用語言肯定是沒辦法說明白,最好是有圖有真相才容易理解,縱觀國內,目前留存下來的古代皇宮也就2處,一處自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位于咱們北京的心臟地界的故宮博物館,它是大明朝永樂皇帝打造而成,是目前留存下來最完整的明代皇宮,后來明代在崇禎皇帝手上滅亡,這座皇宮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做過幾天大順王朝的帝宮,之后便被從山海關而來的滿人趕跑了,在后來,這里成為了滿族人建立的大清皇宮,里面的建筑基本和大明時期有少許差別,但是大體上的格局是沒有改變。
所以說,故宮的現在的樣子就是明清皇宮的標本,但是另外一處留存完整的皇宮,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它便是在沈陽的盛京故宮,是清朝前期的皇宮,由努爾哈赤創建,距今也300年的光景了,這里目前也是保存非常完好,是一座純清代的皇宮標本,下面咱就發幾張筆者實拍的盛京故宮圖,大家可以一睹古代皇宮的真實模樣,您上眼嘞~這座皇宮在大清入關后,就基本被閑置了,作為后世皇帝上祖墳臨時休息的老家,基本保存了清前期的特征,如果您來沈陽,記得一定要看看這個實實在在的古物,親眼見證一下古人皇宮的奢華。
2、洛陽為何沒留下皇宮?
榮幸回答,首先洛陽并不是兩朝古都,根據歷史資料,先后在洛陽建都的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共十三個朝代。這么多朝代在此建都,為什么今天的洛陽很少能夠見到古都城或者皇宮呢?這還要分三點來說,一、年代久遠現在的古建筑除了明清時期的能夠被今人看到外,其他的建筑很少保留到今天。
在古代建筑一行由于技術水平有限,大多是一些土木磚混結構,就說在洛陽最后建都的后晉(936——947年),離今天也有一千年的歷史了,木頭腐爛后整體建筑自然要垮塌,二、保護不力對于文化遺跡的保護,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觀念,就拿現在來說,有時候為了經濟、民生,古跡也要讓路。例如當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時,古潼關就毀了,
那就更別說古人了,盛世還好,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存都成問題,誰還會想著為一千年以后的人,保護建筑呢!三、戰火不斷洛陽地處中原要地,河洛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代兵家都懂“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從古至今發生在洛陽這片土地上的戰爭從來沒有少過,各路人馬匯聚于此發生戰爭必將生靈涂炭,留下一片狼藉,像董卓火燒洛陽、朱溫拆唐皇宮之事,時有發生。
3、洛陽應天門是哪座皇宮的門?怎么樣?
應天門是洛陽紫微宮正南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又稱五鳳樓,五代、北宋相繼沿用,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城門東西長達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門(120米),其中兩側闕高120尺,按1唐尺為29.4厘米來算,這座恢弘的城樓高約35.3米,有今天的十三層樓高,比北京天安門(34米)還要高。
4、洛陽有沒有像故宮紫禁城一樣的皇宮呢?
歷史上有很多,比如洛陽紫微宮,北京紫禁城的名字、午門及北京天壇祈年殿,均是仿照紫微宮名稱及應天門和天堂而來。紫微宮,始建于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次年竣工,自建成后,陸續成為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北宋七朝的理政之所,存世530余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紫微宮占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長安大明宮3.2平方公里的1.31倍,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宮內有別殿、臺、館三千五百多所,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