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從外觀上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又分為黃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這三種,在種植管理上差不多,但是產量和口味卻各不相同,在農村一般種的都是普通的黃玉米。麥苗追肥一般在早春二月,也是像點玉米一樣,將化肥埋在麥苗間的麥壟里,然后再澆上水;給玉米追肥,都是在收割麥子后,玉米苗大約有一尺多高時,在一株株玉米苗旁,或趁著雨天直接灑上化肥或尿素,或在晴天埋在玉米根部,再澆水。
1、六七十年代生產隊時,我國玉米畝產一般能到達多少?
謝邀。我記事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父親還是生產隊長,好象隊里很少有機械化的東西,澆地還是好幾個人在一起推水車,后來父親才帶著幾個人到外地買來個抽水機,大家都很好奇,抽水時好多人圍著看。種地一般都是自己打下糧食后自留麥種或玉米種,種玉米大多都是點種,兩個人在麥壟里,一個人在前面用鐵鍬挖坑,壓土,另一個人在后面點種玉米籽,
這樣熟練了好象點種得很快,前邊的人挖上前一個坑的土,正好埋進后邊點進玉米種的那個土坑,如此不斷,兩個人不知不覺也就點種到地頭了。后來好象是包產到戶以后吧,可能是人少,基本上是一個人點種,但剛分到地,人們積極性很高,也發明了不少單個人點種的好辦法,如用一個長樹杈做成的撐桿,撐開麥壟兩邊的麥子,然后就一個人點種,用割草的鏟子刨坑,再從掛在腰里的兜子里取出玉米種點上,
如此一個人點種也是很快的,我就這樣點種過,有時覺得別有一番情趣,不覺得有多累,但時間長了也是不行的。記得種麥都是先拌麥種,好象是在一口大鍋或者大盆里,將麥種倒進去,滿滿的,然后再加入刺鼻的濃藥,也許是敵敵畏吧,味道很難聞,麥種就在地頭拌,拌好后就開始耩(jiang)種,生產隊都有幾個耬,將拌好的麥種倒進去,用幾個人或一個牲口在前面拉著,后面一個人兩手扶著耬并不斷的搖晃著耬向前走,這樣耬的三個觸地的耬腳,沖開犁耙過的耕地,耬腳后面也就會不斷地瀝拉出麥種,后面再由兩個人或一個牲口拉著石噸子在后面噸地,正好將三個耬腳犁出并灑進麥種的犁溝給墩平,這也剛好是一壟麥。
麥子種上后,有好幾天,仍能在地頭聞到那刺鼻的濃藥味,臨近村子的耕地,總有那么幾天,時不時地傳出有誰誰家的雞沒看好,跑進耕地,因食藥麥而死的哀事,那時候無論是種玉米還是種麥子,耕地事前都是撒的生產隊自己積的農家肥,經過犁耙播種,很少用什么化肥、磷肥上地,后來才有了碳銨、尿素等肥料,但也不敢大規模上地,只是在出苗時才給一株株莊稼苗追肥。
麥苗追肥一般在早春二月,也是像點玉米一樣,將化肥埋在麥苗間的麥壟里,然后再澆上水;給玉米追肥,都是在收割麥子后,玉米苗大約有一尺多高時,在一株株玉米苗旁,或趁著雨天直接灑上化肥或尿素,或在晴天埋在玉米根部,再澆水,也或許那時使用的麥種、玉米種都是自留的并沒有進行過培植雜交的緣故吧,也或許沒有大規模使用化肥的緣故吧,也或許沒有多講究科學種田的緣故吧,也或許仍然多依靠靠天吃飯的緣故吧,每畝地收的麥子或玉米,普遍都不太高。
那時麥子一畝地能收上四、五百斤就很很不錯了,玉米一畝地能打上四百斤,就算極好的了,那時候因為機械化程度低,也不講究什么科學種田、科學管理,再加生產隊一大二公,農民種地積極性并不高,記得一個生產隊打下的糧囤子,還沒土地聯產承包后一個人口多的家庭打的糧囤子大。說實在點兒,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農村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確實普遍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當然也在于機械化程度提高了,科學選種、科學管理、化肥使用都更普遍普及了,田地的畝產糧食有了質的飛躍,農民們不僅積極上交了國家公糧,而且家家戶戶余糧大囤小囤積滿了房子,再不用憂愁糧食不夠吃了,農民也從普遍一年還舍不得吃上一頓白饃饃,到后來成了天天都能吃上白饃饃了,
2、玉米畝產最高能產多少斤?
大家好,我是胖嫂,也是一位三農自媒體人,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玉米屬于經濟作物,也是優良的糧食作物,在我們北方,普遍都有種植,玉米想要高產,自然離不開種植和管理方面的經驗,玉米從外觀上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又分為黃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這三種,在種植管理上差不多,但是產量和口味卻各不相同,在農村一般種的都是普通的黃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