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電商做內容和內容做電商兩派出現差異,如圖左邊是以微信公眾號為主的社交電商數據,其中多為民生類自媒體,以成都的民生類微信公眾號成都范兒為例,它們跟成都人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做本地服務電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且復購欲望強;右圖則是團隊和淘寶共同推出的2016年淘寶上做內容的全年數據,可以發現這里的最佳電商轉化率為導購內容。
1、成都移動電商年會:內容電商出現哪些新趨勢?
隨著商業模式、技術、產品、用戶、消費場景的全面移動化,電子商務早已進入移動時代,而在最近,隨著視頻、網紅、內容付費、直播等領域的熱炒,似乎讓移動電商看到了新一輪增長的突破口。那么在這場有關“內容”的角逐中,紛繁復雜的行業現狀是怎樣的?接下來的路將如何走?怎樣的模式才能走到最后?誰又將成為一匹脫穎而出的黑馬呢?8月3日在成都舉行的2017中國(成都)移動電子商務年會上,小鵝通、新榜、差評君等業內大咖帶來了一場關于“內容”的全方位討論:億邦動力網創始人兼CEO鄭敏:內容歸來,消除一切電商知識鴻溝億邦動力網創始人鄭敏在分享開始便展示了今年5-7月的邦動力網電商產業大數據監測平臺數據,以浙江為例,內容電商這個關鍵詞在所有電商關鍵詞中關注度開始持續增高,他講到如果把5月之前的數據都放出來會發現內容電商幾乎沒有什么關注度,而現在內容電商正快速覆蓋幾乎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區,可以看到的是內容電商正在引發新一輪的消費,
面對這樣的變化,內容創業者是如何思考電商模式的呢?鄭敏以億邦動力自身為例,分享了他們正在經歷的變化:他表示,隨著新的變化億邦建立了新的商業模型A2模式,A是以APP為主戰場的新媒體矩陣,除了有超級APP,還有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和各種頭條號,再加上PC端的整合,主要為滿足閱讀者多場景的需求。“2”則是兩個平臺,第一平臺主打專業,將內容轉化為有知識含量的專業服務;第二則是組建馬蹄社,構建新的學習平臺,
他認為在此次內容電商熱潮中,團隊至少有三個方向值得探索:一是內容的直接付費;二是基于內容提供有知識含量的產業鏈撮合服務;三是構建社群式的學習平臺。小鵝通鮑春健:知識付費風口,看好中長尾知識創造者小鵝通創始人鮑春健拋出這樣一組數據,團隊發現1月份開始平臺的中長尾用戶占比持續增加,參與人數越來越多,能夠賺到錢的人也越來越多,大V的影響力在前期收割時非常突出,但后期有所下降,他認為這些現象對廣大自媒體人來說是利好消息,這表示以前只有大V可以做的事情現在中長尾內容制造者也能實現了,
雖然知識付費市場呈現快速生長局面,但鮑春健也分享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認為相對于內容而言流量依然為王,并且是屬于內容制作者自己的精準流量更為重要,知識付費屬于沖動型消費,用戶需要非理性沖動。知識付費更多看中的是個人品牌或者機構,比如十點課堂十點讀書等,消費者基于品牌、IP和信任來買單,所以如果通過分銷模式分銷到其他公眾號的做法未必能獲得多大效果,因為別的公眾號對你的認知有限甚至持否定態度。
鮑春健表示對很多老師而言,積累自己流量依然非常重要,差評創始人差評君:內容如何重塑電商?差評君介紹,團隊是從2015年7月開始運營,到2016年3月涉水內容電商,他們在先內容后電商的模式中就遇到過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感悟是用內容做電商,核心一定是貼近生活、貼近剛需。他講到,最開始做電商時覺得只要這個東西好玩、炫酷,再通過有吸引力的分享,就不擔心銷售量,但實際上卻走了很多彎路,差評君回憶當時選了一架炫酷的智能飛機做品推,最終的成績是一月的銷量不及現在一天,同時在流程上也出了很多問題,比如由此促活時發放的一個類似姨媽巾的手機支架,銷量不錯但在打包上出了問題,其后又在分撿訂單時因為基本功不扎實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都讓團隊明白從內容到電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這之后差評團隊選品更偏向于物質層面,后期很多品推的成功也得益于此,創業到現在差評君認為內容電商首先還是需要立自己的強IP,通過它傳達品牌的核心價值觀和內容,由此建立起品牌信任感,其次需要創造一種更加沉浸式的沖動式消費場景,再通過這些東西保持用戶對你長期的認同,甚至讓他培養出對于品牌的忠實消費習慣,最后則是選品環節仍需高度重視,這決定了轉化率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