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歷代古城遺址分布圖,漢長安和隋唐長安)西漢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在稱呼上,西漢的長安和隋唐的長安都是一個名稱——長安,在建設的具體地理位置上卻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因此不能問西漢長安和隋唐長安是不是一個長安,這樣在理解上會產生異議,關于長安的人口,《漢書.地理志上》提供的數據是“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所載在籍人口24至27萬,加上無籍人口至多不過30萬。
1、漢代長安的城市規模怎樣,有多少人口呢?
漢初,長安的位置與形勝使其成為四海之內最為重要的戰略地點。婁敬、張良指出:“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漢長安城的平面形態并非標準的方形或長方形,除東城墻呈南北一線外,其他三面都有多處轉折,特別是曲折的南北城墻形狀,頗似夜空中的南斗星和北斗星,
《三輔黃圖》認為這種形狀是“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漢長安城呈“八街九陌”的街巷格局,考古發現,除未央、長樂宮附近的四個城門外,通向其他八個城門的街道均為三條平行的干道。中間干道最寬,達20米,被稱為御道或馳道;兩邊道路各寬12米,由兩條排水溝相區隔.街道筆直,或東西向,或南北向,它們在城內交錯、會合,形成八個“丁”字路口和兩個“十”字路口,
漢長安城這種棋盤式的街道格局,以及市內交通結合城市排水的規劃布局,堪稱中國古代城市的典范。從考古揭示的漢末長安城總體布局看,漢長安城已形成中軸線布局:由橫門至西安門的南北大道為其中軸線,未央宮正處其上;中軸線貫穿未央宮的北宮門和南宮門,出北宮門連接橫門大街,其東為“北闕甲第”和北宮,西為桂宮,再北的東市和西市分列橫門大街的東西兩側;向南,由南宮門出西安門,宗廟在其左,社稷居其右,
東漢衛宏《漢舊儀》記載,漢長安城周長六十里,經緯各一十五里;《后漢書·郡國志》則認為漢長安城周長六十三里,經緯各長一十五里;《周地圖記》記載的長安城規模最大,周回六十五里。陜西省測繪局測量漢長安城的城墻總長約為25.1千米,其中東墻5916.95米,西墻4766.46米,南墻7453.03米,北墻6878.39米,城域面積為34.39平方千米,
這樣大的城市規模,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漢長安城是公元300年建造的羅馬城的2.5倍,是公元447年建造的拜占庭的2.87倍,是公元900年建造的巴格達的1.13倍,關于長安的人口,《漢書.地理志上》提供的數據是“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所載在籍人口24至27萬,加上無籍人口至多不過30萬。
2、西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都城長安是同一個長安嗎?有何記載??
在稱呼上,西漢的長安和隋唐的長安都是一個名稱——長安,在建設的具體地理位置上卻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因此不能問西漢長安和隋唐長安是不是一個長安,這樣在理解上會產生異議,(長安歷代古城遺址分布圖,漢長安和隋唐長安)西漢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劉邦建立漢朝后,定都始終是一個大問題,主要糾結于長安、洛陽兩地,促使劉邦下決心定都長安是張良和婁敬,大體上和秦國建都于此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公元前202年,劉邦設置長安縣,并在此建設都城,建設好的都城名長安,取義“長治久安”之意,秦朝的咸陽城,秦旁宮等諸多宮殿和城市被項羽所毀,劉邦在秦朝興樂宮基礎之上建設新的都城,秦朝的興樂宮重新裝飾后改名“長樂宮”。(漢長樂宮形象圖)漢朝長安城建設完備歷時90年,經歷了三個階段,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建設宮殿群和政府的各個衙門;漢惠帝在公元前194年,建設了長安的城墻,歷時四年完成;漢武帝時期,修建上林苑、昆明池、北宮、建章宮、明光宮等,完善皇宮配置,長安城至此已經完備。
漢長安周長12.5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12個城門,8個主干道,最長的街道5.5公里;城墻主要以黃土夯土而成,高12米,寬12-16米;漢平帝時期(公元前9-6年)長安住戶8.8萬戶,人口24.6萬人,西漢長安城距離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隋唐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漢長安城,不過漢長安經過多個朝代風雨和戰爭,早就已經破敗不堪,已經不適宜作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