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蜻蜓的翼展可達2.5英尺(近1米),大如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科學家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存在著巨大的物種,分別是巨型3億年前石炭紀的節肢動物,包括巨型蜉蝣昆蟲和蝎子;蜘蛛大小的蜘蛛;以及五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兩個最有特色的物種昆蟲是巨蜥和古蜈蚣。
科學家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存在著巨大的物種,分別是巨型3億年前石炭紀的節肢動物,包括巨型蜉蝣昆蟲和蝎子;蜘蛛大小的蜘蛛;以及五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兩個最有特色的物種昆蟲是巨蜥和古蜈蚣。巨型蜻蜓的翼展可達2.5英尺(近1米),大如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三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繁盛一時。當時大部分土地處于熱帶,植物茂盛(后來埋在地下形成煤,所以這個時期叫石炭紀)。但大約5000萬年后,從二疊紀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滅絕了。
3億年前,大部分陸地處于熱帶,植物繁盛(后來埋在地下形成煤,所以這個時期被稱為石炭紀)。但大約5000萬年后,從二疊紀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滅絕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猜測,也許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衰中起了關鍵作用。現在,古生物學家已經開始探索這些和現在的鷹差不多大的古蜻蜓、蟑螂等超型昆蟲,它們的興衰是否與超高的含氧量有關。高氧氣濃度導致了古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濃度高達35%。不久前,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伯納德發表的一項古氣候研究證實了這一猜測。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在石炭紀,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高達35%,遠高于目前的21%。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全身的微小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所以高含氧量可以促進昆蟲向大頭進化。
在石炭紀時期,整個地球只是一個完整的大陸(稱為泛大陸)。當時氣候適宜濕潤,大量植物開始生長并迅速蔓延。整個盤古大陸覆蓋著茂密的植被。由于植物茂盛,泥土的含量逐漸增加。在石炭紀晚期,地球的氧氣含量達到歷史峰值,約為45%,幾乎是現在的兩倍。含氧量的增加客觀上讓動物有了更大的體型。那時,許多動物都瘋狂地進化成巨大的體型。體型越大,越容易生存和傳宗接代。總之,含氧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動物的體型極限。巨型蜈蚣之所以能成為當地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不僅僅是因為它巨大的體型,還因為它獨特的毒液,這種毒液隱藏在鉗狀的附肢中,這些附肢也被稱為蜈蚣的“尖牙”。此外,這些蜈蚣還擁有堅硬的“盔甲”來保護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