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答題,昨天的端午節過的很開心。薅艾草是每個端午節都要做的事,五月初一就要把新鮮的艾草放在家里的每一個門口,還有屋內的每一個角落,據說這時的艾草可以驅蚊蟲、放疾病,保證家人的健康,小時候的葫蘆都是自己手工做成,現在見的不多了,市場上多的是,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用起來方便的很。
1、你是怎么過端午節的?
謝謝邀請,題主您好。仁妙1與您交流,我來答題,昨天的端午節過的很開心。因為我們全家頭一次在南方過節,都非常的快樂,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也沒有擋住人們的腳步。看著人們三三兩兩的人們打著雨傘出行,看著人們臉上掛著喜悅感,我也心里非常開心。做為一個家庭主婦,最高興的是過節團聚,受累辛苦我不怕,就看著家人和氣我十分高興。
2、端午節你們家鄉都是怎么過的?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說法眾多不一,有記載端午節為紀念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又傳為紀念春秋未期愛國將領伍子胥,更有甚者將節日由來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混淆是非,本人更傾向于第一種答案。故鄉位于鄂東南,長江流域,魚米之鄉,家門前有一處湖泊,名“策湖”。策湖屬古長江故道,與黃石西塞山隔江相望,
策湖面積近兩萬畝,水深數米,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孫策在此練兵而得名。記憶里的小時候,家鄉有民謠:“五月五,到策湖,看龍舟,過端午”,家鄉端午節除賽龍舟,還有家家戶戶大門上插艾葉、煮雞蛋、包粽子等習俗。時代在進步,家鄉一些傳統的節日文化正在慢慢改變和消失,或是已經刪繁就簡,自背井離鄉再歸來,再也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到)小時候過端午節日的喜慶氛圍。
3、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端午節大家都是怎么過的呢?
感謝之邀,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又迎來了五月初五一一一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承載著濃厚的中華文華,又稱端陽節,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也是為紀念戰國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設立的民間紀念節日之一。今年的端午節,這里似乎比以往熱鬧了許多,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們,川流不息的車輛,給這座小城帶來了勃勃生機,
各種各樣的節日用品到處可見,擺滿了街道兩旁。節日早上,我將和愛人,孩子去早市上買一些節日用品,如艾草,葫蘆等,再買一些果蔬等帶到老媽家那里,然后把艾草和葫蘆插到老媽家和自家大門上之后,給耄耋之年的父母和家人,做上一桌美味可口的飯菜,讓失去愛子的父母得到安慰,每逢佳節倍思親,遠方唯一的弟弟,父母和姐姐一家都非常想你,照顧好自己與家人,只愿你幸福平安,開心快樂每一天。
4、湖北秭歸為什么每年要過三次端午?
秭歸端午節七大獨特習俗秭歸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屈原的故鄉,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也就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下面小編為你介紹屈原故里的端午獨特習俗,1、三過端午屈原故里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
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2、躲端陽“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躲端午”的起源在秭歸有另一個版本,原本民間女子出嫁后很難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歸鄉后,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3、“騷壇”詩會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這里起于明清時期的農民詩社——“騷壇”延續至今,“騷壇”詩社是一個民間詩歌組織,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