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nèi)容如下:1.大清國6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劃歸俄國,愛輝對岸的京畿道上游(今俄界雅河)東南一小塊地區(qū)(后稱江東64村)保留了大清國的永久居留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疆域,分為清朝和俄國共管;3.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原本是大清的內(nèi)河,只允許大清和俄國的船只航行,愛輝條約由3條組成。
愛輝條約由3條組成。主要內(nèi)容如下:1 .大清國6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劃歸俄國,愛輝對岸的京畿道上游(今俄界雅河)東南一小塊地區(qū)(后稱江東64村)保留了大清國的永久居留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疆域,分為清朝和俄國共管;3.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原本是大清的內(nèi)河,只允許大清和俄國的船只航行。《愛輝條約》又稱《愛輝城和約》,是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愛輝(今黑龍江黑河愛輝區(qū))由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耶夫與清朝黑龍江將軍義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使中國喪失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lǐng)土。中國烏蘇里江以東的領(lǐng)土分為中俄共管;只有中國和俄羅斯的船只被允許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航行。
愛輝條約又稱愛輝城和約,是清王朝沙俄與黑龍江將軍義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4月16日)在愛輝(今黑龍江黑河)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使中國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滿洲里)損失了約60萬。《愛輝條約》當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批準,但后來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得到確認。愛輝條約有三條。
3、璦琿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愛輝條約有3條。主要內(nèi)容如下:1 .大清國6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劃歸俄國,愛輝對岸的京畿道上游(今俄界雅河)東南一小塊地區(qū)(后稱江東64村)保留了大清國的永久居留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疆域,分為清朝和俄國共管;3.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原本是大清的內(nèi)河,只允許大清和俄國的船只航行,《愛輝條約》又稱《愛輝城和約》,是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4月16日)由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耶夫與清朝黑龍江省將軍義山在愛輝(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lǐng)土。中國烏蘇里江以東的領(lǐng)土分為中俄共管;只有中國和俄羅斯的船只被允許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航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締結(jié)時,清政府予以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