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曹操占據荊州的第一個階段,為日后曹操占領荊州打下基礎。曹操沒有去取荊州南部四郡,主要還是想先占據江陵要地,劉琮無力掌控荊州大局,在即位不到一日的情況下,向曹操交出印綬,舉城投降,至此荊州七郡一起歸屬曹操,正當曹操南下的時候,荊州劉表突然去世,幼子劉琮即位,然而盤踞荊州的幾大宗族。
1、為什么曹操沒有一統天下?
為什么曹操沒有一統天下?為什么曹操沒有統一天下?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漢獻帝像座山橫亙在曹操面前。曹操勢力的壯大,就是從“奉主上以從民望”開始,在此之前,曹操勢力最強大的時候,也只占有東郡。不僅地盤小,人才也是稀稀拉拉的幾個,武將主要是本家兄弟以及夏侯兄弟,參謀人員也只有荀彧、程昱等,連徐州都打不下,連呂布都讓他曹操提心吊膽。
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都許昌,被漢獻帝封司空,行車騎將軍事,以“奉主上以從民望”,才慢慢打開了局面。因此,有漢獻帝在位,曹操就不可能統一天下,如果拋開漢獻帝,曹操單干,那么就坐實了之前諸葛亮等指責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罪名;不拋開漢獻帝,以漢獻帝的名義統一天下,曹操還沒有這個心理準備。曹操統一天下的這個目標就夾在這兩種情況之中,邁不開步子,
第二,曹操承擔不起篡臣逆子的罪名。曹操雖然有野心,想統一天下,自己做皇帝,但是曹操還有儒家文化羈絆,還殘存著忠君報國的想法,沒有勇氣沖破儒家牢籠,更沒有勇氣承擔篡臣逆子的罪名,所以,曹操在《述志令》中一再申明,自己“本志有限”,“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曹操的志向限定了操場無法統一全國,
第三,孫權、劉備的存在也是一大關鍵因素。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雄心勃勃,面對孫劉聯軍,橫槊賦詩:“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赤壁之戰后,曹操深知自己有生之年,無法清除孫劉政權,于是對統一全國就不抱幻想了。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于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陜西勉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劉備在益州聽說曹操已經占領漢中,張魯已經投降曹操,十分恐慌,可是曹操卻不同意司馬懿等人趁機奪取益州的進言。
反而說:“既得隴,復望蜀,”后匆忙撤軍,最后讓劉備趁機占領了漢中。從此之后,曹操基本上處于走下坡階段,徹底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志向!襄樊之戰初期,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曹操惶恐得準備遷都來逃避關羽的威脅,為了打敗關羽,后來竟然妥協到與孫權聯合,來對付關羽。這就是曹操處于走下坡路的具體象征,山野老人講三國,不管您滿意與否,都盼望您能寫兩句您想說的話!。
2、關羽如果沒有放走曹操,如果沒有大意失荊州,結局會如何?
問題一:如果關于沒有放走曹操?題主的問題是不放走曹操,并沒有直接說砍了,要不就是砍了,要不就是抓了,只能根據這兩種分別來猜測如果關羽砍了曹操——繼續陷入亂局紛爭曹操死了誰繼位?歷史上世子曹丕繼位是33歲,曹操做了不少鋪墊,但赤壁之戰之后才21歲,磨練較少容易犯錯,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上位,又碰到魏剛剛大敗一場,遭到東吳很大的壓力,可能會有很多人不服,曹魏陣營恐怕會有分裂成2—3塊的情況,比如說另一部分朝臣扶持曹植什么的,又或者比如張繡這種看到曹操突然死了,曹丕還嫩,就又獨立出來撒野但當時的東吳雖然贏了赤壁之戰,但實力也未必能到輕松蕩平北方的境地。
所以說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暫時又陷入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如果關羽綁架了曹操——還是算了,還不如砍了呢你抓了曹操這個燙手的山芋,也不可能以要挾換城池什么的來把曹操放回去,更加放虎歸山其實還不如索性砍了呢!問題二:沒有大意失荊州,結局會如何?荊南地區雖然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但人口和GDP都不高,其實對劉備陣營幫助較為有限,而且還會長期拉東吳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