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廣東 > 東莞市 > 東莞歷代名人錄,東莞的名人急急急

東莞歷代名人錄,東莞的名人急急急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3-12 12:25:34 編輯:東莞生活 手機版

1,東莞的名人急急急

中國世界紀錄第一人:陳鏡開 陳鏡開,男,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東莞市石龍,籍貫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漢族,中共黨員,1966年北京體育學院運動系畢業。現任亞洲舉重聯合會終身名譽主席。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79.3—1996.9),原廣東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73.9—1996.1),廣東省體育總會副主席,廣東省舉重協會主席。 陳鏡開是新中國體育開拓者,五十年代著名運動員。1956年6月7日在上海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上海市聯隊與蘇聯舉重隊友誼賽,以133公斤的優異成績打破美國運動員C*溫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輕級挺舉世界紀錄,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體育運動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11月11日在廣州參加中國奧運會代表團訪穗比賽,以最輕級挺舉133.5公斤和135公斤,連續兩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56年11月29日在上海參加中國奧運會代表團訪滬比賽,以最輕級挺舉135.5公斤,第四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57年8月6日在蘇聯莫斯科參加第3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以最輕級挺舉139.5公斤,第五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德國萊比錫參加社會主義國際第一屆友軍運動會,以最輕級挺舉140.5公斤,第六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59年3月14日在蘇聯參加莫斯科杯國際舉重錦標賽,以次輕級挺舉148公斤,第七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61年5月7日在太原參加全國舉重分區賽,以次輕級挺舉148.5公斤,第八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63年4月20日在北京參加優秀運動員比賽,以次輕級挺舉151公斤,第九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64年5月18日在上海參加全國舉重比賽,以次輕級挺舉151.5公斤,第十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 陳鏡開是中國首批獲得運動健將稱號,5次獲得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兩次,記功一次,并被推選為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見。 為表彰陳鏡開為發展中國體育運動特別是舉重運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和致力于奧林匹克運動的推廣,國際奧委會授予奧林匹克銀質勛章,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獲此殊榮。此外,還榮獲國際舉重聯合會授予金質獎章和最高榮譽銅質獎牌。亞洲舉重聯合會授予金質獎牌和最高殊勛金質勛章。國際健美聯合會授予銀質勛章和金質勛章,被選為世界舉重名人館成員。獲中國舉重協會貢獻獎金獎。被評為建國40年杰出運動員,新中國體壇45英杰和“新中國體育50星”之一。 。。。 東莞文史泰斗:楊寶霖 楊寶霖,副教授,1936年12月生,廣東東莞人。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退休教師,全國特級教師,東莞市政協委員。1956年起在廣寧縣第四中學、東莞縣常平中學、東莞中學任教,1982年在華南農業大學任教兼農史研究。在文史、農史及考據學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近10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古典詩詞辨析、歷史考據及農史等論文50余篇。1990年被廣東省政府授予特級教師榮譽稱號。研究方向:文史;農史。 2005年1月,《虎門歷代詩選》編者之一、我市著名文史家楊寶霖先生獲得首屆“東莞市文學藝術玉蘭獎”大獎“東莞文化特別貢獻獎”。 楊寶霖先生數十年來致力于東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間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績卓越,著述等身,在莞邑及粵地久負盛名,在史學界也威望素著。楊寶霖先生特別鐘情虎門歷史文化的研究,他早期研究轟動學術界的三個課題:《我國引進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種番薯的最早之地》、《我國最早的中英戰爭》和《虎門白沙是我國最早仿制佛郎機炮之地》都在虎門,近期他史海鉤沉,與鐘淦泉、鄧慕堯先后編輯出版了《虎門遺韻》和《虎門歷代詩選》。 木魚歌這些無形的遺產承載著我們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記憶,而這些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忽視和忘卻。東莞文史泰斗、農林專家、東莞博物圖書館榮譽館長楊寶霖先生對東莞木魚書和木魚歌的歷史、內容、版本、語言特色有多方面的深入考察。木魚書《花箋記》分別用雅唱和俗唱兩種曲調演唱,而目前東莞能夠演唱木魚歌的,尤其是雅唱,楊寶霖先生可能是最后一個。 。。。 IT界著名人士:王志東 王志東 1967年生,廣東省東莞市人。 198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1989年5月,特邀進入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研制“中文多窗口圖形支撐環境”。 1990年6月,轉入北大方正負責產品二次開發與新產品研制工作。 1991年6月,獨立研制并推出國內第一個實用化Windows中文環境--BDWin3.0。 1992年4月,創辦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1993年12月,創辦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三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 1998年12月,完成與美國華淵資訊網公司的合并,創建新浪網公司,任首席執行官。 2001年6月,離開新浪 2001年12月-今 創辦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王志東,東莞人,中國IT界著名人士。從1992年開始,王志東先后創辦了新天地信息技術研究所、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新浪網,是BDWin、中文之星、RichWin等著名中文平臺產品的開發人與總設計師,長期擔任四通利方與新浪網的總裁兼CEO,成功進行多次國際資本運作,領導新浪網成為全球最大中文門戶并于2000年在NASDAQ成功上市。 不斷追求卓越是王志東的信條。2001年12月,王志東創建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目標是面向企業與政府信息化領域,融合網絡、通訊與軟件技術,集成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成熟的應用模式,開發領先的應用平臺軟件產品,為企業和政府提供一套簡單、方便、安全、實用的協同應用解決方案,實現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信息化目標。 。。。 要看具體的,可以去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www.sun0769.com/news/people/dgmr/

東莞的名人急急急

2,東莞歷史人物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漢族,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主要功績是從英國手里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嘉慶三年(1798年),林則徐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后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先后任江西鄉試副考官、云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聲。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平介紹 青少年 林則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入無法維持生活,于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于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難,外出當塾師。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后的“入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入官場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后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鄉試副考官、云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于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里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于性情過于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云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并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饑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采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后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陜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調任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陜南略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陜暫理原職,赴略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往返陜南時,曾赴紫柏山張良廟、定軍山諸葛亮墓、武侯祠憑吊。他在《定軍山謁武侯墓》詩中寫道:“大星雖隕大名留,一線皇綱詡漢劉。抱膝之人知管樂,鞠躬終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淚,月黑祁山故壘秋。歸首定軍軍莫定,墓門深鎖陣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系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吁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于吳淞江、黃浦江、婁河及與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并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并支河里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干、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

東莞歷史人物

3,東莞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著名人物  周永泰,廣東東莞人。始祖周永泰于十九世紀中葉來港發展,后其長子周少岐晉身為定例局議員,在商界名噪一時,為周氏家族奠下穩固的基礎。不少家族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其中有周少岐,周埈年,周錫年擔任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太平紳士,而其中周埈年,周錫年更被封爵。周卓凡,20世紀初香港企業家,周少岐之弟,周錫年爵士之父,著名的股票投資高手。周錫年之子周啟邦,譚月清(富商譚煥堂之女)夫婦是社交名人,其對生活的享受更深入民心。之子周啟賢香港華人銀行首席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周啟邦之子周國豐大律師。周啟賢之子周國勛,先施表行,副主席兼執行董事,名表大王。周埈年之子周湛煌是鐘表界名人,宜進利集團主席。周湛煌 之子周嘉康(美力士)Milus董事總經理。周氏家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  盧賡揚,號禮屏,又名盧根,生于1829年,廣東東莞人。同治年間,成為省港知名富豪紳士的盧禮屏,捐出大量資金為族人修建祖墳、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嬰堂,施醫濟藥。1874年盧禮屏被推薦為香港東華三院總理,1878年向香港政府申請創建保良局,并任首屆總理,保良局是香港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慈善機構之一。盧禮屏樂善濟施、扶貧濟困的精神獲得當時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廣泛贊譽。其去世后后人為其建一祠堂(禮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時,慈禧太后曾親筆賜匾:“福善修仁”,表揚他熱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蔭麟(1905—1942),字素癡,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張蔭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畢業于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僅半年,在《學衡》雜志第21期上發表處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說質疑》,針對史學家梁啟超對老子事跡考證提出異議,清華師生大為震動,并梁啟超的激賞。1924年6月,又發表論文《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分析明清兩代傳入的西方學術的差異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鐘書、吳晗、夏鼐并稱為“文學院四才子”。并先后在《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志》、《燕京學報》、《文史雜志》、《國聞周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和學術短文40多篇,深得當時史學界稱贊。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清華大學。是年獲公費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留學4年,修完應學課程,未待期滿,已獲哲學博士學位,提前返國。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出生于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于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占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 、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后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葉富(1848-1880):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后,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并且基礎較好的學生葉富、鄧世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余人。  葉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后學堂第一屆駕駛班,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云艦管帶;升都司(正四品),賞戴藍翎,加游擊銜(從三品);1876年任靖遠艦管帶;1878年9月任超武艦管帶。  1879年1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調超武艦和藍翎游擊銜留閩盡先都司葉富管帶前往南洋海軍,駐扎浙江溫州。  葉富與鄧世昌都來自廣東,同期考入船政學堂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為摯友。畢業后,他們同在福建水師任兵艦管帶,后李鴻章調鄧世昌前往北洋海軍(北洋水師),沈葆楨調葉富前往南洋海軍,同時并肩保衛中國沿海地區。因同為海軍出身,后兩家結為親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锳),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為妻。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黃金滿勾結倭寇肆意擾亂臺州,超武艦奉命派往進剿,管帶葉富帶領全艦官兵奮勇作戰、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32歲。清廷下詔書贈游擊,并給騎都尉世職。  葉富殉國后,鄧世昌得訊,深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葉家,誥贈葉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葉富兒子葉說周世襲云騎尉銜。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于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于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并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臺,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后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致遠”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兒五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于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于無錫,無子,養女鄧孝思;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锳),鎮雄]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陳鏡開(chén jìnɡ kāi) 男子舉重運動員。1935年生。廣東東莞人。自幼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后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一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蘇聯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還分別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冠軍賽中,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在兩個級別上連續九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59年起五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后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杰出運動員之一。1987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陳偉強(1958--),廣東東莞市人。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陳偉強從小酷愛體育。1972年7月開始進入廣東體育館業余體校練習舉重,由于全面身體素質基礎好,腿部力量較強,訓練刻苦,故進步較快,1974年入選廣東舉重隊。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級、56公斤級青年全國紀錄。  運動成績:1977年 在第8屆亞洲舉重錦標賽和中國——巴基斯坦舉重比賽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舉世界青年紀錄和總成績世界青年紀錄、1978年 在中國——聯邦德國舉重比賽中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青年紀錄、1979年 在全國舉重達標賽和第33屆世界錦標賽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世界紀錄、1982年 在第9屆亞運會上獲抓舉和總成績冠軍、1984年 獲世錦賽60公斤總成績和抓舉兩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60公斤級金牌  所獲榮譽:1979年 當選全國十佳運動員之一、1979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1979年、1984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曾國強 性別:男 體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貫:廣東東莞 項目:舉重   運動經歷:1976年在鎮少體校舉重班學練舉重,1981年入省隊訓練,不久入選八一隊,1983年進國家隊。  運動成績:1983年 在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52公斤級金牌、1984年 在第3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總成績和挺舉兩項冠軍、1984年 在第16屆亞洲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三項第一、1985年 第39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挺舉和總成績亞軍  所獲榮譽:1982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1984年 獲第16屆亞錦賽最佳運動員稱號、1984年 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同年榮立一等軍功、1985年 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奪得52公斤級冠軍,成為中國第一位摘得奧運會金牌的舉重運動員。   奪冠時刻:1984年7月29日,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曾國強在52公斤級的比賽里力克日本名將,以"黑馬"姿態榮獲本屆奧運會舉重比賽的第一個冠軍。  葉潤成,1961年9月出生,廣東東莞市道滘鎮人。受環境熏陶及影響,自幼學會游泳并擅長蛙泳。1973年畢業于道滘小學后進入東莞游泳業余體校,1977年被招入廣東省體工隊,1981年,調入國家游泳集訓隊。1982年,葉潤成隨中國游泳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九屆亞運會游泳比賽獲得男子100米蛙泳冠軍。他是中國參加亞運會游泳比賽獲第一枚金牌的運動員,是他使我國實現亞運游泳金牌“零”的突破。  陳肖霞(1962年10月8日-),中國退役跳水運動員,廣東東莞人,中國第一位跳水世界冠軍,曾稱譽她為“跳水皇后”。

東莞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文章TAG:東莞歷代名人錄東莞歷代名人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百色市| 盐山县| 丰宁| 通州市| 蕉岭县| 汉川市| 明光市| 徐水县| 政和县| 门头沟区| 石柱| 惠水县| 临海市| 承德县| 黎平县| 潜山县| 门源| 夏津县| 卢湾区| 都江堰市| 休宁县| 三明市| 延川县| 凌海市| 随州市| 屯昌县| 呈贡县| 图木舒克市| 安乡县| 台湾省| 肃北| 灯塔市| 山阳县| 应用必备| 桃园县| 隆回县| 绥滨县| 巴彦淖尔市| 车险|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