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安縣地圖
你要找的可能是這里! 波羅湖位于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西部伏龍泉鎮(zhèn),屬長春地區(qū)最大的淡水湖泊,草原加蘆葦面積80平方公里。
原名波羅泡,當地村民俗稱“笸籮泡子”,因其形狀如農家所用的大笸籮而得此稱。據最新吉林省地圖(2011年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上標稱“波羅湖”。當地旅游宣傳則稱為“波羅的湖”。2. 農安縣行政地圖
長春地勢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
長春,吉林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北地區(qū)第二大城市。地處東北大平原中央,位于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2′;市中心坐落在東經125°19′,北緯43°43′。南北距離217.5千米,東西長227千米,總面積20565平方千米,市區(qū)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368平方千米。截至2006年6月底,長春六大主城區(qū)、四大開發(fā)區(qū)總人口427.6萬,首次突破四百萬,長春地區(qū)總人口798.4萬,接近800萬大關。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緯地帶,歐亞大陸東岸的中國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居北緯43 °05’~45 °15’;東經124 °18’~127 °02’。幅員20604平方公里。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截至2005年中,總人口724萬人,其中市區(qū)人口315萬人,居住著漢、滿、朝鮮、回、蒙古、錫伯、壯等46個民族。
長春位于東部低山丘陵向西部臺地平原的過渡地帶。平原面積較大,臺地略有起伏,地勢平坦,便利交通。長春地區(qū)除東部有小面積的低山丘陵,絕大部分為臺地,第二松花江、飲馬河、伊通河縱貫其間,沿河兩岸則為平坦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達的自然區(qū)位,對發(fā)展長春經濟十分有利。
長春地區(qū)自然區(qū)有兩個特點:一是地勢起伏小。地表相對高差不超過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過4度至5度,有利于發(fā)展城市交通運輸。二是地耐力比較好。長春地區(qū)的地質基礎比較穩(wěn)固,地耐力為15噸至20噸/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地表形態(tài)
長春到四平深斷裂是一條分割山地與平原的主要構造線,以東為隆起區(qū),以西為沉降區(qū),長春地區(qū)位于隆起區(qū)與沉隆區(qū)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長春地區(qū)地貌由山地、臺地和平原組成,形成了“一山四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長春山地面積不大,約占長春地區(qū)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長春臺地面只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臺地占35.23%,高臺地占5.77%。主要有榆樹臺地、長春臺地、雙陽臺地和優(yōu)龍泉臺地。長春平原面積最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階地占7.5%,湖積平原占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長春城區(qū)位于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臺地上。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由臺地和平原組成。其中,臺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類型對城市建設起著不同的制約作用。
長春城區(qū)地貌共分7個小區(qū)。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區(qū)。位于長春城區(qū)西南部,地處寬平大橋、沿北東方向伸延。最高點在寬平大橋和西朝陽橋一帶,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頂面,地勢平坦,高地兩側分別向西北、東南方向緩緩傾斜。
西部微傾斜臺地區(qū)。位于分水高地西側,中長鐵路以西,長春市紡織廠以北,海拔220米。蔡家溝河水從臺地中間流過,經第二苗輔、大房身水庫、新月屯和宋家洼子,在兩甲堡附近注入伊通河。蔡家溝河水寬淺,谷坡緩慢,地面比降小于5‰,復雜程度為4級至5級,宜于建筑。綠園區(qū)坐落在這里,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東部微起伏臺地區(qū)。位于分水高地東側,海拔220米至230米,坡度多在30′至1°之間,復雜程度為4級至6級,是市中心區(qū)和鐵北建筑區(qū)的所在地。受3條淺谷切割,地面呈微波起伏狀。一是頭道溝淺谷。長約4公里,河水源于勝利公園西側,形成了勝利公園風景區(qū)。經光復路,過吉長鐵路,在長春市鋼廠北側注入伊通河。二是二道溝淺谷。長約5公里,河水源于第一機床廠西側,形成了的北公園風景區(qū),經鐵北公園,在長春市冶煉廠北側注入伊通河。三是南湖溝淺谷,有3條源流,匯流處建有人工湖,形成了南湖風景區(qū)。經人工湖,過人民大街,穿越動植物公園,在永安橋東側注入伊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