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鎮合一的武漢,必定叫大武漢,1937.7.7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南京淪陷,國民政府轉移武漢,這時候武漢是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實行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的方針,新華日報發布了保衛大武漢的文章,歌曲因為武漢保衛戰的失敗,市民大學工廠機關轉移重慶,湖南等地,武漢人口急劇減少,由1937年的135萬,次于上海,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武漢人口才逐步恢復,但是也沒有達到37年水平,1949年統計人口武漢在前五,今天之武漢,經過改革開放以后的沉淪,現在已經鳳凰涅槃,重新起飛,復興大武漢之輝煌,上圖飛機上拍武漢一角感謝大家支持關注本人,歡迎留言討論。
1、武漢號稱有1400萬人,請問有多少3代以上土生土長的武漢人?
回答這個問題,說簡單也很簡單,說復雜,還有點復雜。武漢號稱1400萬人,但真正屬于武漢市籍的有1100多萬(包括蔡甸、江夏、黃陂、新州4個遠城區),可能有300萬外來人口。但要說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的話,蔡甸、江夏、黃陂、新州,甚至漢南、洪山、東西湖都不能算作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那么就只有江岸、江漢、硚口、武昌、漢陽、青山(嚴格來說青山區在建設武鋼時也從全國各地來了一部分人)的算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這6個區有500多萬人。
2、作為一個新蕪湖人,你能說出留在蕪湖的理由嗎?
蕪湖作為長江經濟帶城市受南京和長三角高地上海影響和輻射較多,經濟和文化較發達,我從陜西到蕪湖深感先進文化的影響和熏陶。蕪湖半城山半城水,山水相依,綠化面積大,氣侯濕潤,空氣好!蕪湖人進取向學向上精神也時時讓我感動,讓我心折,水鄉人浣紗的身影也給我留下勤勞愛好的深刻印象。蕪湖人待人熱誠,以成就別人而成就自己成長精進,
3、為什么民國時,武漢被稱為大武漢?
武漢之大,,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聊一聊,規劃之大(大氣,氣派氣魄),地域之大(這里指城區,而不是轄區:),實力之大(:人口,經濟之大),地位之大,自明朝成化年漢水改道從大別山北匯入長江起,后來統稱武漢的漢陽部分分出來的漢口就與北京、蘇州、佛山并稱為天下四聚了,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
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惟漢口耳,”天下四聚,漢口為首,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漢口現在最繁華之,朱仙鎮已經消失了,說起大武漢,其實我認為是大漢口先叫出來的,鳳凰衛視有紀錄片大漢口,上圖張之洞視察漢陽鐵廠說到大武漢,不得不提張之洞,張南皮,督鄂17年,在湖北尤其武漢發展工業,學校,創立新軍,擴大漢口(外圍建張公堤),建平漢鐵路,粵漢鐵路,,,從1895年至1913年,武漢地區有廠礦28家,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廣州的16家;同樣居全國第二的還有資本總額,僅次于上海,多于廣州、天津。
從1896年至1905年,漢口對內對外貿易額增加一倍多,1906年,漢口進出口貿易占全國貿易額的12.04%,幾乎接近上海的水平。清末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當年寫道:“與武昌、漢陽鼎力之漢口者,貿易年額1.3億萬兩,夙超天津,近凌廣東,今也位于清國要港之二,將進而摩上海之壘,使觀察者艷稱為東方之芝加哥(美國第二大都會),
”20世紀初葉的10年間,漢口的對外貿易總額始終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常居全國第二位,當時的武漢大有“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之勢,成為當時唯一可與沿海幾大通商口岸匹敵的內地口岸。下圖,漢口1912年,孫中山在武漢的4天時間里,巡視楚望臺、訪問武昌都督府;憑吊陽夏之役戰場,提出重建兵工廠;巡視英租界,勘查被清軍燒成廢墟的漢口街市正是在這幾天里,從水患治理到三鎮布局,再至水陸交通,孫中山對武漢的建設和發展有了一整套的設想,
在其所著的《建國方略》中,他提出要在武漢建長江大橋、過江隧道,要融三鎮為一市,把武漢建成“略如紐約、倫敦之大”的國際大都市。漢口:國民政府時期第二大城市、特別市(等同于現今直轄市),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民間是貨到漢口活,緊走快走,三天走不出漢口,中華民國時期的漢口市高度繁榮,包括漢陽人口曾達到百萬,號稱東方芝加哥,使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于上海,位居亞洲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