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從當陽遷駐宜昌城,宜昌的房價、物價過高,真的和收入不匹配,靠打工在宜昌真的活得挺累的,宜昌做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汽車保有量呈直線增長,而宜昌作為一個沿江城市,本身地形呈縱向分布,而且做為一個省副域中心城市,勢必會吸引周邊大量的人員以及車輛流動,所以Brt一直被人們吐槽也不足為奇。
1、湖北宜昌為什么叫宜昌?歷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為什么叫宜昌?歷史上如何得名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稱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據載,楚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索隱解釋說:“夷陵,陵名,后為縣,屬南郡,”“峽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夷陵是戰國時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關”之稱。
關于夷陵名字的由來,“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舊志說:“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勢而得名。據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南北朝時,宋、齊皆稱宜都郡、領夷陵、宜都、很出(今長陽)、宜昌四縣。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為陜州,領夷陵、宜都、長陽、遠安四縣,到了隋代,改陜州為夷陵郡,仍領原四縣。唐代初期仍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復將夷陵郡改為陜州,亦仍原四縣,
五代時,始屬前蜀,后屬南平國,復更名為陜州。宋朝初年仍為陜州,到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改陜為峽,故名峽州,仍轄領原四縣,置峽州路,明初始改名峽州府,領夷陵、秭歸、巴東、宜都、長陽、遠安六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為夷陵州,僅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清初仍為夷陵州,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諱“夷”字,故將夷陵的“夷”字改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從當陽遷駐宜昌城。現全市人口4百余萬,民族31個,行政區劃為5區、3市、5縣,即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夷陵區、宜都市、枝江市、當陽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
2、如何評價宜昌BRT?
我是土生土長的宜昌人,見證了宜昌的發展和繁榮,對于城市Brt我想說下我的看法,宜昌Brt運營至今我認為是成功的,起碼所起到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很多朋友列出的弊端主要就是過多的占用了公路交通路面導致引起堵塞,這里我想問一下我們宜昌的朋友:交通高峰期又有哪一條道路不擁堵?宜昌做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汽車保有量呈直線增長,而宜昌作為一個沿江城市,本身地形呈縱向分布,而且做為一個省副域中心城市,勢必會吸引周邊大量的人員以及車輛流動,所以Brt一直被人們吐槽也不足為奇。
做為一個發展的城市,離不開廣大的基礎民眾,保障廣大市民安全有效的出行也是一個城市管理者的擔當,近幾年市政工程又新建了好多條城市道路,連我都有好多路都不知道,對于宜昌城市交通我是認為市政府的領導層還是很不錯的,最近又聽說宜昌要上輕軌了,我是舉雙手贊成!內心是希望宜昌這個城市越來越好!最后還是要吐槽一點:就是宜昌的房價、物價過高,真的和收入不匹配,靠打工在宜昌真的活得挺累的!,
3、宜昌為什么人口不多?
我是正宗的宜昌人。西陵、伍家和點軍三個區都生活過,我還應該算是有一定發言權的,我是從2006年開始用心工作的,在家鄉已經連續工作15年了,工作了15年,我的社會保險居然還有好些年的資金缺口,憑我個人能力無力補上,按常理,工作15年,社保也應該已經繳滿15年,但在宜昌,這絕對是個奢望。宜昌人囗不多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因為農、工、商三大基礎產業的就業質量不咋地,平均不到3年就要失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