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窖里,存有北宋時放進的50萬斤谷子,至1969年考古發現時大都顆粒完整隋朝的八大糧倉指出地名,隋朝時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位于洛陽附近,回洛倉也在洛陽城附近(似乎是城北),常平倉在陜州(今三門峽市陜縣),黎陽倉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鶴壁浚縣,廣通倉今在陜西大荔縣境,另外,興洛倉也叫洛口倉,而含嘉倉也在洛陽。
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廣通倉于隋煬帝登基后改名為永豐倉。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位于洛陽附近,回洛倉也在洛陽城附近(似乎是城北),常平倉在陜州(今三門峽市陜縣),黎陽倉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鶴壁浚縣,廣通倉今在陜西大荔縣境。另外,興洛倉也叫洛口倉,而含嘉倉也在洛陽
隋朝時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
1興洛倉。隋大業二年筑。故址在今河南省鞏縣東南。因地處舊洛水入黃河處而得名。周圍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糧食八千石。2.含嘉倉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大型儲糧倉庫。儲存糧食最重要的是防潮濕。含嘉倉儲糧的窖都在地下,最深為12米,一般為7~9米。糧窖口大底小,窖口最大直徑為18米,一般為10~16米。窖底、窖壁修制的平整、光滑、堅實,再用火燒考,防止地下水分、濕氣上升,最后還要鋪設木板、草、糠、席等防潮用品。這樣處理以后,就可以儲存糧食了。窖頂為圓錐形,最外層是厚厚的黃泥。整個倉窖防潮、密封,溫度又低,能很好的保存糧食。其中一個窖里,存有北宋時放進的50萬斤谷子,至1969年考古發現時大都顆粒完整
4、含嘉倉出土的銘磚記載的是什么內容含嘉倉出土了八方銘磚,記載倉窖位置,儲糧來源、數量,入窖年月以及授領粟官的職務、姓名等。這些銘磚大約一式兩份,窖里窖外各一份,作為每個糧窖的檔案使用,出土的銘磚大多是武則天時期的,沒有發現隋代的。這八方銘磚中,有五方可以從殘存的銘文里看出儲糧的來源,共九個州,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冀縣)、邢州(今河北邢臺)、德州(今山東陵縣)、滄州(河北滄縣東南)等,南方的楚州(今江蘇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州)等五州,這些州的租粟都是由永濟渠運至洛陽的。可以看出當時儲量來源之廣,含嘉倉銘磚中刻有通天二年蘇州的糙米一萬多石,不刻記凋露年間楚、滁二州漕糧的銘磚,都是唐前期對江淮地區嚴重剝削的罪證。另外一塊銘磚上刻有“米租一萬三……升五合六勺”,大約也是當時產米的長江流域漕糧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