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廣州人~睇完《其實你不懂廣州人》之后,我就越來越覺得身為一個廣州人好驕傲~廣州古時候叫番禺,番禺是海神的名字,廣州的文化是不同于中原文化的海洋文化,他包容,敢于冒險。秦朝用的官話是東周時期形成的各國都有采用,經常用于各國之間交流的“雅語”。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之前,廣東已經是我國的經濟大省,GDP位居全國第五,只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廣東經濟發展更快了,自1989年廣東GDP首次位居全國第一以來,如今廣東已經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經濟能夠發展起來,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首先是政策優勢,廣東作為沿海省份,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
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廣東就有深圳、珠海和汕頭三個;全國第一批14個沿海開發城市廣東就有廣州和湛江兩座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廣東也逐漸開辟了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今自貿區、國家級新區、國家中心城市廣東都擁有,而且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第二,廣東地理位置優越,
廣東是我國華南地區的沿海省份,海岸線漫長,優良港灣眾多,而且毗鄰港澳地區,也比較接近臺灣,當初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的設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毗鄰港澳,深圳經濟特區那么成功,也離不開香港的支持。第三,廣東勞動力充足,因為廣東經濟率先發展起來,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就吸引省內粵東西北地區的大量勞動力,也吸引了全國各地人口來廣東發展,當時百萬勞工下廣東曾經轟動一時。
2、為什么廣州發展那么快?
#了不起的城市#我就服了這個不認識CCP認定的國父孫中山是廣東香山(現中山市)人,不知道兩次北伐戰爭都是廣州打過去的(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從南往北打可以成功奪取中國政權的戰爭?除了明太祖,舍我其誰!),不知道工程師詹天佑就是廣州人(就是教科書上修爬山鐵路的那位),不知道大清一口通商/還順帶出了個世界首富的十三行,不知道唐宋最大的貿易港是廣州港(說個冷知識,寫《滕王閣序》的王勃就是死在從交趾灌州(今越南宜安)返回廣州的海路上,去程前還在廣州的六榕寺寫下了絕筆《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不知道海上絲綢之路最初就是起源于廣東的雷州半島徐聞港(時間是秦末),不知道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食在廣州你都不知道?exome?),不知道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不知道冠絕中國的廣州牙雕的題主了!!我們以前只是宣傳的少,秉承著你們玩你們的,別打擾我賺我的錢的務實態度而已(滑稽.jpg),你不了解可以多看看新聞看紀錄片的,現在又是信息時代,
我來講幾個題主為什么會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吧。1.地理因素導致本地人較少地向北擴散:在古代的科技條件限制下,距離中央政府過遠,時常成了中央流放的地方,不太起眼的地方;兩廣地區自古有南嶺守護,向南走比向北走容易的多,古代的絲綢之路,做海上貿易的;近代有下南洋,歐美地區現在還有大量廣府籍華人,東南亞也有大量的廣府,客家,潮汕華人,
2.歷史上多次戰爭都是南下的漢人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卻沒有幾次是從兩廣地區大量地往北擴散,進入清朝后,廣東地位迅速提升,再次把大量嶺北的人吸引到廣東;直到近代,廣東因為較早接觸國外思想,成為是革命的發源地,但是此時上海已經開埠,廣州港地位迅速下降衰弱,本地人謀生更多地是下南洋而不是北上。3.百越地區自古就有自成一格的文化風俗,在并入秦朝的版圖后開始與漢文化融合,在唐宋時期定型,因地理限制,北方經常遭受戰爭,并多次與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而嶺南因地理條件避過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與北方頗有區別的文化風俗;其中從語言上就可以明顯看出,北方現行的普通話即北京官話,形成于是宋末元初,定型與明清時期;而兩廣語言代表之一粵語的則形成于秦漢的古漢語,定型與唐宋時期(嶺南還有客家話和潮汕話亦即是閩南話,這里我不詳說了,這個自己百度);北京官話與大多數方言都能互相通行,但是對于兩廣地區卻不行,文化傳播可想而知是受到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