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們心中,廣州又是怎么樣的呢。張顯宗為進士第二名,距狀元僅一步之遙,該年狀元是安徽貴池人皇官,據說朱元璋特賜張顯宗為狀元;雷軦中進士那年狀元是江蘇儀征人陳絯,古汀州雖沒有出過狀元,但與狀元還是有緣分的,廣州的美食,廣州的風景,廣州的人,還有我們講的廣州話。
1、想在廣州打拼,你覺得廣州這個城市怎么樣?
我在廣州工作了5年時間,我覺得廣州是個很有發展機會的城市,并且每個層次的都能夠找到自己合適的生活方式。具體表現有這幾點:第一,廣州是個很包容的城市,不管你來自哪里在廣州亨有同等的發展待遇,像很多外國人在廣州做外貿生意的,他們長期定居在廣州,而且很多人都賺到了錢,第二,廣州是個完全看實力的城市,你有能力月入多少都不成問題,你沒有能力每個月收入幾千過生活還是可以的,有能力就住高檔小區,沒能力城中城也是個家。
2、古汀洲有狀元亭,狀元街,汀洲府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出過狀元?
隋唐行科舉以來,共留下592位文狀元的名字,國人一直有很深的狀元情結,汀州人也不例外。所以,汀州地區流傳著不少狀元傳說,其中最著名者是長汀河田“攀龍狀元”的傳說,故事說,清乾隆年間(1736—1795),河田“只目、拱(駝)背、獨腳”的殘疾才子攀龍晉京趕考,遭到一些人的嘲諷與奚落。這些人稱:若攀龍能中狀元,他們就扯直河田街建十里長街,
金鑾殿殿試時,攀龍以“只目照乾坤,拱背朝天子,獨腳跳龍門”,分明寓意“洞察天下、忠于天子,高攀皇門”之意,巧妙作答,博得乾隆皇帝大喜,乾隆遂問起攀龍家境,攀龍也答得氣勢磅礴、非常得體,于是乾隆就脫口而出稱贊道:“卿真安樂死也!”,意即稱攀龍家境安樂到了極點。當攀龍衣錦還鄉時,那些考前嘲笑他的人趕緊搶修起河田街,
但不幸得很,攀龍行至汀州寧化縣安樂村(今安樂鎮政府所在地)中風寒而逝,應了乾隆“安樂死”的讖語。于是,修建河田十里街中止,但已修部分仍達到相當長度,據說這就是河田街號稱長汀鄉鎮第一長街的由來,傳說是否于史有證呢?筆者查閱明清兩朝有關志書“選舉志”,均未發現“攀龍”或“潘龍”這一名字。不過,傳說很多是事實的變體,并非完全向壁虛構,
對于“攀龍”中狀元一事,經筆者對南宋末開慶元年(1259)修成的《臨汀志》之《進士題名》的查閱及結合民間傳說,可以初步得出結論:所謂乾隆時河田“攀龍狀元”的原型,就是南宋淳祐四年(1244)中進士的潘仝(同)。《臨汀志·進士題名》載:淳祐四年甲辰劉夢炎榜潘仝,字會道,長汀縣人,調贛州安遠尉,轉文林郎,廣州觀察推官,
從記載可知,潘仝是進士而非狀元,該年狀元是留夢炎(浙江衢州人,南宋亡,投降元朝,奉命勸降文天祥,遭怒斥。《臨汀志》所載其姓氏有誤),又據有關族譜載,潘仝是長汀三洲潘坊人,淳祐四年被宋理宗賜點為狀元,與文天祥相交往。潘坊即今長汀河田潘屋村(與三洲鄉毗鄰),南宋汀州,據《臨汀志》載已有“何田市”與“三州墟”,即今河田與三洲,
由于中進士并非易事,是很榮耀的,尤其對汀州這樣的山區而言,所以潘仝在后世被訛傳夸大為狀元,當地仍稱潘仝是狀元。據說,潘仝父親潘從源曾任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教授,一日,和潘仝南返長汀途經贛州興國縣均村時,發現一處山地風水絕佳,葬于此地后代能出狀元,遂化裝成牛販,故意使牛糟蹋莊稼,與當地人發生爭執,被誤傷致死,以生命換得該處的安葬權,
潘仝年少失怙,回到家鄉發憤攻讀,后來果真應驗高中狀元。潘仝曾任職江西、廣東,子孫散布閩贛粵邊,潘氏后人均稱潘仝是狀元,并在潘從源墓頂書額曰——“狀元家山”,另據《長汀縣志·古跡志》載,潘仝墓“在河田二三里許”。至于傳說中“攀龍狀元殿試妙對”這一情節,可能是由人們對潘仝的字——“會道”,作了“能言會道”之類的聯想而衍生的,
另,從傳說中推測,潘仝可能確是一個殘疾人。除了攀龍狀元傳說外,古汀州地區還有不少人被傳為狀元,譬如,明初名臣寧化張顯宗、清初著名理學家雷軦,經核實,他們都是進士但不是狀元,張顯宗為進士第二名,距狀元僅一步之遙,該年狀元是安徽貴池人皇官,據說朱元璋特賜張顯宗為狀元;雷軦中進士那年狀元是江蘇儀征人陳絯。據志書記載,從唐代寧化人伍正己(伍愿)中唐代汀州唯一進士后,古汀州歷代考中進士300余人(包括宋代“特奏名”授予的進士),但沒有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