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省數河南,全國第一超億員。河南省居中原處,河南縣居青黃南,黃河九彎第一彎,河南蒙古自治縣,河南小縣人口少,只有區區四五萬,中國有個河南省,青海有個河南縣,莫要小看河南縣,青藏最美大草原,此乃河南新鄭“黃帝故里”傳說的毒源,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
1、知道有“河南省”,據說還有個“河南縣”,河南縣在哪里?
中國有個河南省,青海有個河南縣。河南省居中原處,河南縣居青黃南,黃河九彎第一彎,河南蒙古自治縣。黃河中游河南省,小浪大壩此處建,人口大省數河南,全國第一超億員。河南小縣人口少,只有區區四五萬,莫要小看河南縣,青藏最美大草原。風光雄奇又壯美,大河湖泊山水連,險峻黃河大峽谷,適宜旅游加探險。省縣皆居黃河南,黃河哺育恩無邊,
2、在河南哪里的饸饹面最正宗?
作為個吃面大省,河南的面條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正宗這個詞有點挑撥離間,哪個地兒不正宗啦?饸饹面對很多外地人來說會比較陌生,甚至連名字都不容易念對,但在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里,卻是一碗無論春夏秋冬,天天都要吃上一碗的面食。這碗饸饹面里有筋道爽滑的饸饹條,鮮美適口的羊肉湯,還有香味醇厚的羊肉片,讓人一吃就忘不了,
饸饹面,算是草根美食的代表,賣出傳奇碗數的,不少都是街邊小店。饸饹面里的湯,盛的是羊肉鮮湯,賣饸饹面的飯店,以夫妻檔居多,一般男的力氣大,負責和面、揉面、下面、撈面,女的負責沖湯、放菜、收錢,夫妻之間相互照應,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一碗好吃的饸饹面,要湯好、面好、辣椒油好,為了這鍋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做饸饹面的飯店,辣椒油都是自己熬的,一般晚上把店里收拾干凈之后,就開始生火熬羊油辣椒了,這是饸饹面最重要的一種調味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訣,每一家的口味也都有特定的喜好人群。
很多人認為其最大的美德,就是——勁道,饸饹面是河南安陽的特色面食,在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安陽的饸饹面就很受歡迎,一天賣上千碗輕輕松松,饸饹面的配菜只有一種:綠豆芽,講究點的會再放入生菜、香蔥等,但這些都是配料,饸饹面好不好吃,最終還是看面條的品質。饸饹面源源不斷地被撈入碗中,食客排起長隊就為了吃上一口地道的饸饹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即使過了飯點,人們依然執著地等著品嘗美食,
3、黃帝故里到底在哪里?
翻檢《辭海》《辭源》及海內外華文辭書,“故里”皆“鄉梓”之意,即出生的地方。但“故里”一詞,如今看來,已經被利欲熏心之徒用濫了用臭了,成了地方歷史造假的代名詞,其實大可不必宣揚什么“故里”,一者你沒有嚴謹的文獻論證、考古證實,光憑地方志喊些口號得不到學界認可,就算雇幾個“明星”站臺也只會惡心全國人民,純屬停留在打把式賣藝、吹口哨走夜路的檔次。
二者幾千年的人口遷徙、民族演變下來,即使名人故里在那兒,也跟你八桿子搭不著,撈名人沾死人光只會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浪費民力財力去賺臭名聲,因為歷史人物是民族的共同財產,誰也沒有私占、挪用的權力。從傳世文獻來看,沒有黃帝故里的記載,炎黃集團屬于先羌族,為華夏族的前身。古籍所載的軒轅國、軒轅丘、軒轅谷、姜水、漆沮水、涿鹿、橋山,都是黃帝留下的足跡,都不足于稱“故里”;反而有力證實了炎黃集團由西北向東方遷移的發展史,
這與分子人類學所揭示的先羌集團由喜馬拉雅山西麓進入渭水流域,分化出羌、藏、戎等民族的結論相符合。有學者大膽指出:昆侖山在帕米爾高原,那兒才是黃帝故里,我看也沒什么大毛病,可以這樣斷言:如果能確定黃帝DNA,我相信川藏甘地區羌族的血緣相近度要高于現今漢族地區,因為羌人至今仍是族內婚。大家知道,漢族是以儒家文化為認同的融合民族,血緣雜的很,
言歸正傳,整點兒干貨,本人就以古籍來探討黃帝故里。先說黃帝:少典實乃炎、黃所出的氏族名,與有蟜氏通婚而已,故“公孫”非黃帝之姓,《漢書?律歷志》說“黃帝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軒轅為車、帽,故“軒轅”乃黃帝之號,黃帝之名實不可考,而炎、黃二帝之姓,卻史載鑿鑿:“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