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漢唐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絲綢之路古代橫跨亞洲大陸的主要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因運送西方視為珍寶的中國絲綢而得名,然而在前往中國的途中,隨著帖木兒君主的去世,帖木兒帝國迅速衰落,絲綢之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轉衰,絲綢之路貿易也趨于衰落。
漢代張騫通西域時,人們稱西域為今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系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大月氏,共同進攻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從長安西行。途中被匈奴抓住,關押十年。后來他設法逃脫,卻發現大月氏已經西遷,無意與匈奴作戰。回到長安后。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此后,漢朝與西域的交往日益頻繁。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使臣和商人紛紛西進,西域使臣和商人也紛紛東進。他們把絲綢和絲綢產品從中國運往西亞和歐洲。從此有了絲綢之路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并控制河西走廊和哈密地區,而中亞地區則由自稱成吉思汗后裔的帖木兒帝國控制。帖木兒打了一輩子仗,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至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北至俄羅斯南部的大帝國。帖木兒王朝熱衷于建造華麗的建筑,表現出對知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罕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然而在前往中國的途中,隨著帖木兒君主的去世,帖木兒帝國迅速衰落,絲綢之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轉衰,絲綢之路貿易也趨于衰落。
3、關于 絲綢之路的 故事絲綢之路古代橫跨亞洲大陸的主要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后逐漸出現,它從中國古都長安(今Xi安附近)出發,沿渭河向西,穿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其西域)。南路出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向西,北路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向西,過青脊(今帕米爾高原),進入今中亞,再向西經伊朗等國到達大秦(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土),走漢朝的南路。走唐朝的北路,“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因運送西方視為珍寶的中國絲綢而得名。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傳入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佛教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是漢唐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