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張良是韓國什么地方的人,《后漢書》說。及時改變方向、調整策略,是張良的長處,否則張良的人生將就此定格,身份,終于一個有能有為的人出現在了張良的視野中,這個人就是劉邦,張良一下子從衣食無憂的貴公子,變成了國破家亡的可憐人,這種落差是巨大的。
1、張良是韓國人嗎?
隆重聲明:張良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韓國人,而非現在朝鮮半島的韓國。特此聲明,以免被韓國申遺爭了去。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候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具體張良是韓國什么地方的人,《后漢書》說:“張良出于城父”。據學者考證,城父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春秋時期,楚太子建的城父邑,城在今河南平頂山寶豐縣東部及郟縣東南部一帶,而后楚國在此被晉國擊敗,重新為鄭國屬地,韓滅鄭,成為韓地,稱為西城父,楚國后來又把陳地的夷改為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一說在今安徽阜陽潁上縣一帶),這就是第二個城父,稱為東城父。
戰國時期,兩個城父并存,西城父(漢時更名為父城)屬韓國;東城父(此名沿用)屬楚國,所以張良的故鄉應該是在韓國區域的寶豐縣一帶。也就是說,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今寶豐縣一帶)人,他的祖父張開地,做過三代韓國君主的丞相,父親張平,做過兩任韓國國王的丞相。在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張良的父親去世,過了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
張良當時大約20多歲,相貌瘦弱而眉清目秀,就如同美貌的女子一般,然而,在這柔美的軀體中,卻有著俠肝義腸,劍膽琴心。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可見還是個大家族,富有家產,張良的弟弟死了,張良也不實行厚葬。張良很有責任心,認為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韓國報仇,于是張良游學到淮陽,學習禮法,后又變賣家產,攜帶財寶來到遼東,面見倉海君,一個少數民族穢人所建國家——穢國的君主之號。
穢國曾在朝鮮建國,漢武帝時攜帶全國28萬人口投降漢朝,武帝設倉??ぃ礈婧?ぃ?,故司馬遷作《史記》時,以倉海君稱呼穢國君主,張良見到倉海君后,可能是倉海君向他推薦了一位大力士。于是,張良為大力士定制了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后,帶著大力士回到內地,打探到秦始皇東巡行蹤,在古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埋伏下來,當秦始皇的車隊經過古博浪沙時,張良指揮大力士,輪動飛錘,大飛錘帶著風聲砸向秦始皇的六馬輦車,把輦車砸了個粉碎。
只可惜,秦始皇沒有被砸死,他為了防范刺客,準備了兩輛馬車,他坐在另一輛馬車上,逃過一劫,張良隱姓埋名逃避追捕。在下邳巧遇黃石公,獲贈韜略兵書,陳勝起義后,張良參加了起義軍,向項羽進言,封賜韓國宗室韓成為韓王,由張良輔佐韓王成。韓王成被項羽殺后,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張良唯一與韓國朝鮮有聯系的,就是曾游歷到滄海,面見倉海君,獲得大力士。
2、“謀圣”張良是如何死的?死后究竟葬于何處?
張良,字子房,韓國人,他和蕭何、韓信合稱為“漢初三杰”,也被很多人稱為“謀圣”。通過《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張良的定位是“帝王師”,是劉邦身邊的頂級智囊之一,張良從小出生在韓國的貴胄之家,其家族世代在韓國為相,張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如果韓國不為秦所滅的話,張公子可能會一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就只能見到一個紈绔子弟,而不是謀圣了。
秦滅六國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張良一下子從衣食無憂的貴公子,變成了國破家亡的可憐人,這種落差是巨大的。對于亡韓的秦,張良的內心充滿了仇恨,以至于他并不為死去的弟弟發喪,而是散盡家財,圖謀反秦的大業,從韓國被滅的那一刻起,張良就已經變身為了一個復仇者,他的人生只有一個目標:亡秦,最初的時候,張良參加了韓國的反秦組織,在新鄭的反秦運動中,張良也應該參與其中,且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比如項伯就是在這個時間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