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云南 > 昆明市 > 繞三靈,農歷7月初8是云南魯甸的什么節日

繞三靈,農歷7月初8是云南魯甸的什么節日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0-04 10:43:59 編輯:昆明本地生活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農歷7月初8是云南魯甸的什么節日

彝族二月八二月八日納西族白水臺賽歌會二月八日白族三月街三月中旬傈僳族刀桿節二月七日藏族端陽節五月五日苗族花山節正月三日彝族火把節六月二十四傣族開門節七月中旬回族開齋節六月傣族潑水節四月中旬白族繞三靈四月二十三日傈僳族賽歌會正月初一至十五納西族三朵節二月八日壯族三月三三月三日普米族轉山會五月五日
七夕節

農歷7月初8是云南魯甸的什么節日

2,白族繞三靈的節日含義

每年夏歷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大理、洱源、賓川、巍山等地的白族民眾,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成群結隊的來到蒼山洱海之間,參加狂歡節日繞三靈。在大理有句俗語:“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園。”這句話的意思是,繞三靈要過三天,以史城喜洲為界,廿三日過節的人們向北順著蒼山之麓聚集到蒼山五臺峰下的神都(慶洞莊的本主廟圣源寺),在這里祈禱或者賽歌,通宵達旦;廿四日,象長蛇陣的人流從神都啟程,經過喜洲鎮的街道,向南繞到洱海邊的村莊,當晚又在這里的本主廟祈禱、賽歌;第三天,人群再繼續沿著洱海前進,繞到大理崇圣寺東面的馬久邑本主廟,經過祈禱后,各自歸家,節日就此結束。白族繞三靈這里說的繞,白族話叫觀,確切的翻譯應該是逛才對。就是一路慢行,邊舞邊唱。在民間,關于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這個節日也因傳說不同而漢譯名稱各異,有繞山林、繞桑林等等。但是比較普遍的傳說是與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關的故事。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出入很大。但是,繞三靈的產生與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且過去它又是群眾在栽種前向本主祈禱豐收的儀式。歷史上,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愿五谷豐登。另外,這種繞三靈的歌舞活動,實際上也是緊張的水稻栽種之前,人們的一種特殊的游春活動。

白族繞三靈的節日含義

3,白族的什么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好像沒啥白族情人節的說法要是非要算的話蝴蝶泉邊,三月街的時候算吧
始于南詔,最初是古代白族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三靈”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繞三靈,白語叫“觀上覽”,意為“逛三都”屬農閑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盛會。會期為每年農歷4月23日至25日。 屆時,洱海周圍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濃妝淡抹,排成長蛇陣,第一天從大理城出發,繞到“神都”圣源寺,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第二天繞到“仙都”河矣村金奎寺,祭祀宋大理國國王段宗榜;第三天繞回“佛都”崇圣寺,祈禱上蒼保佑、永鎮山川、天地安寧,然后在寺旁的馬邑村散會。隊伍以村為單位,每隊前有兩位老人手持楊柳枝和牛尾巴、白毛巾,邊舞邊對唱白族“花柳曲”,后面的隊伍有的唱調子,有的打霸王鞭、敲八角鼓、雙飛燕。形成數萬人參加的春游活動。  白天邊走邊唱邊舞,一路歡歌笑語;晚上,三三兩兩地在田野和樹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燒茶煮飯。飯后,老人一邊喝茶,一邊彈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則約上相好,到樹林深處談情說愛,直至通宵達旦。 繞三靈被稱為白族人民的“狂歡節”該答案來自南北游旅行網官方網站

白族的什么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4,白族繞三靈的歷史起源

相傳,繞三靈始于唐代,對此,清代白族學者楊瓊曾這樣寫到:大理有繞三靈會,每年季春下浣,男婦坌集,始千萬人,十百各為群……男者猶執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繞三靈,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動演變而成。相傳,過去大理常因干旱無雨而無法栽秧,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愿五谷豐登。于是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栽秧季節到來之前,都要組織大型祈雨活動。而祈雨期間正是人們聚會的好時機,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農家樂--繞三靈民俗盛會。在民間,關于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主要有四種傳說:一說在遠古時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繞密布的桑林,因此稱繞桑林。二說白王有個太子不見了,百姓繞著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來發展成繞三靈。三說由祈雨而起,派生出農家樂活動的繞三靈民俗盛會。四是紀念大理國王段宗榜。據清《滇中瑣紀》載:大理有繞三靈會,每歲季春下浣,男婦成集,殆干萬人,十百各為群,群各有巫覡領之,相傳起于南詔,數千百年不能禁止,蓋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災病。這個節日也因傳說不同而漢譯名稱各異,有繞山林、繞桑林等等,但是比較普遍的傳說是與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關的故事。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出入很大,但是繞三靈的產生與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且過去它又是群眾在栽種前向本主祈禱豐收的儀式。

5,白族的傳統節日是什么

白族主要的傳統節日包括: “繞三靈”——“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是云南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白語叫“觀上覽”,意即“游逛園林”。“繞三靈”的會期為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三靈”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繞三靈”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節日期間,人山人海,在“三那繞南四繞北”中,歌舞不斷;晚上宿營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對歌到天亮;可謂狂歡通宵達旦。 “三月街”——“三月街”又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是云南大理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后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耍海會”——“耍海會”,又稱“撈尸會”,是云南大理白族的民間傳統節日。“耍海會”的會期長達一個月,從農歷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而規模最大的,要數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莊八月八日的耍海會。是日,周圍許多村寨都將花船云集到才村附近的水面,但見洱海里白帆點點,岸上人頭攢動,船只連綿十幾里,觀者逾萬人。 白族其他獨特的節日還有“石寶山歌會”、“本主節”和白族人自己的“火把節”等眾多的節日。

6,繞三靈是哪個民族的習俗有怎樣的活動

繞三靈是白族的習俗白族有一種傳統習俗,相愛的青年男女倘若不能成為結發夫妻,在一年一度的“繞三靈”節日期間,他們可以相親相愛三天,其族人不得干預! “繞三靈”是大理白族所特有的情人節,它集結了人類最美好、最浪漫而又最動人的情感,使這一地區的人們沒有憂傷、忘卻煩惱、摒棄殉情、享受幸福生活! 白族繞三靈——“繞三靈”是云南大理地區白族的傳統節日,于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連續三天舉行盛大的祭祀歌舞活動。屆時,各地村民均著盛裝參加,自動成行列隊,由兩名年長者共執柳枝作為先導,觸景生情且說且唱,群眾與之唱和,緊跟其后的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等表演隊大顯身手,熱鬧非常。此風習由來已久,過去,“繞三靈”的三日中,沿蒼山,傍洱海,日行夜宿,第一天宿喜洲附近的圣源(元)寺,第二天宿海邊上的河埃城,最后繞到崇圣寺三塔東邊的馬久邑活動才告結束。據民國年間《大理縣志稿》的記載:“二十三、四、五日為繞三靈會,在喜洲圣元寺,居鄉人多迷信之,今禁廢,神像毀。”如今古風猶存,已是群眾性的娛樂活動。 “繞三靈”,也叫作“繞山林”,關于它的起源說法很多,各說不一。若從活動的時間上看,恰在谷雨、芒種前后插秧的時節,其目的,顯然帶有歌舞祭神求雨的含義,其形式也與北方的秧歌近似。正如前章所引陸游的《時而》詩所描述,芒種的及時雨有利秧苗生長,當年豐收有望。另外,各隊領頭人手中的柳枝,在民俗中也帶有求雨的含義,它和漢族秧歌的傘頭手中的傘與虎撐一樣,是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的象征,領頭人的即興編唱、插科打諢的作法也與傘頭近似。兩者僅在于活動的場地與具體形式之不同,如繞三靈還要沿蒼山洱海游繞三日,突出了繞廟行香、日行夜宿的特點。 白族道具舞蹈也有自己的特色,如“霸王鞭”都由女子表演,男子則以八角鼓和“雙飛燕”配合起舞。雙飛燕,用四片小竹板飾以彩帶,分握兩手中表演,它雖和東北二人轉的“手玉子”相同,但舞蹈性更強,名稱也很有特色。白旗男子的頭巾與服飾形式別致,民族色彩濃郁,舞起八角鼓、雙飛燕,其動態形象自然與眾不同。八角鼓道具,現在所用的實際上是六角,原來形狀如何、后來怎樣演變的,是否六角形便于置手中舞蹈,或還有其他何種原因,尚待迸一步考證。至于白旗民間舞蹈受漢文化影響之深遠,則是不言而喻的

7,大理金圭寺歷史是什么內容歷史上這個寺有嗎

  歷史上真實存在存在這個寺。 金圭寺位于云南旅游景點大理洱海的西岸,為大理蒼山萬花溪水沖積而形成的一平壩。相傳,昔時云南省大理洱海發大水,周圍的村莊均被湮沒,因該村有“金龜托地”,未遭水患,后建寺叫做“金圭寺”。據從村前云南旅游景點大理洱海邊打撈到“歸源寺鎮國靈天神”的石雕得知,宋大理國時,已建有歸源寺,后寺毀改建大理金圭寺。明、清以來香火旺盛,稱為“仙都”,為“三靈”之一,如今云南旅游景點大理金圭寺早已毀,村子乃稱為“金圭寺”。村內有一本主廟,祀奉大黑天神,稱為“黑男安民護國景帝”,傳說他是位老僧。云南省大理金圭寺左面有河俟城,村內建洱河神祠。據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立《洱河祠碑記》載:河俟城為“大理蒼山之足入海最深者,此廟適當其沖也”。云南旅游景點大理金圭寺內奉妙感神機洱河靈帝段赤城,香火十分興旺。過去說“繞三靈”的路線第一天到云南省大理圣源寺朝拜愛民皇帝,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第二天到仙都大理金圭寺。第三天到佛都崇圣寺,其實第二天是河俟城朝拜云南旅游景點大理洱河靈帝段赤城。第三天到馬久邑朝拜保安景帝段宗榜和他的大理白族妻子金花公主后結束。圭寺與河俟城臨大理旅游景點洱海,大理沿岸風光優美,又有洱河神祠等廟宇,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繞三靈”的重要地點,對大理觀光旅游有一定價值,可供人們游覽。

8,白族傳統民俗節日繞三靈來源有哪些傳說

繞三靈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會期為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節日期間,人山人海,在“三那繞南四繞北”中,歌舞不斷;晚上宿營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對歌到天亮;可謂狂歡通宵達旦。  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白語叫“觀上覽”,意即“游逛園林”。三靈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繞三靈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形成有四種傳說:一說在遠古時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繞密布的桑林,因此稱“繞桑林”。二說白王有個太子不見了,百姓繞著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來發展成繞三靈。三說由“祈雨”而起,派生出農家樂活動的“繞三靈”民俗盛會。四是紀念大理國王段思平的先祖段宗膀將軍。繞三靈始于何時?清《滇中瑣記》中有:  “大理有繞三靈會……相傳起源南沼,數千年不能禁止。”  實際,繞三靈的起源乃古社祭之遺風,系桑林之舞。節日里,白族人民穿上盛裝,青年男女更不會放棄這難得的機會。于是,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大理,列隊順蒼山之麓向北喜氣洋洋而行,一路上經過的山、水、樹林、,村寨、寺廟和宿夜地點是千年前就選定下來的,只要按照這個路線走就行了。每支隊伍由兩位老人領頭;隊伍邊走邊唱歌跳舞,吹奏樂器。第一天繞到五合峰下的慶洞莊的“神都”圣源寺,露宿在寺中、及寺廟周圍的草地和樹林中。第二天停留在洱海邊的“仙都”金奎寺。第三天到了終點站一“佛都”祟圣寺時,便到了分別的時光,人們相約來年再重逢。  領隊的兩位老者共扶一棵栓紅彩、扎紙花、掛葫蘆的柳樹枝引路,走一步拿柳樹枝觸地一下。這兩位男性老人(也有女性的),頭纏包頭或罩頭巾,手拿毛巾或牛尾巴,當柳枝觸地時,揮舞毛巾或牛尾巴跳起植樹舞。舞者的頭部或順勢而顧,或左右搖擺;身體或俯或仰,含胸、挺腹;腳單腿屈膝小跳,或雙腿屈膝顫動,瞬間靜時造型為屈膝盤腿或屈膝射燕;跳得熱情風趣。跳時還唱呢,一人主唱,一人打趣。老者的優美唱腔,動作詼諧,一掃長輩尊嚴,仿佛釀d年輕的時候。年青人看了士氣大振,歌聲更嘹亮、舞姿更瘋狂,繞三靈成了白族的狂歡節!跟在老者后面的有吹,嗩吶的、有彈三弦的,有搖著扇子唱歌對調的。而最壯觀的是霸王鞭和八角鼓的舞隊。繞三靈舞隊的主體,由霸王鞭和八角鼓對舞組成。霸王鞭用竹做成,長約1米,是4個節的空心竹,鞭頭有三組銅錢,尾端有二組。八角鼓以木條圍邊成八角或六角,一面繃羊皮,直徑約18公分,每片木條中間鑿約一寸長方孔,內裝銅錢二枚,用鐵釘固定。  活動時銅錢能碰擊發出響聲。舞時,女子持霸王鞭中端,男子手捏八角鼓的一角對舞;舞蹈中霸王鞭通過杵地腳踢的敲,以及擦身某些部位發出響聲;八角鼓在舞中以掌、肩擊鼓,嘭嘭有聲。雙方仰俯屈伸、輾轉反側,一時心對心、一時背靠背、一時腳勾腳,節奏鮮明而歡快,節拍由慢漸快,形成高潮,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繞三靈形成熱烈、歡快的氣氛。  從蒼山腳下到洱海邊,人如流水歌如潮。個個是歌手,人人是演員。邊游逛、邊歌舞,充滿狂歡氣氛。第二天經過、喜州街時,隊伍被手拉手的白族青年擋住,互相對調,表演霸王鞭和八角鼓舞,吹鎖吶、唱楊柳曲。過了一卡又一卡,卡卡都要唱都要跳,還可以走家串戶,把繞三靈推向了最高潮。  3天的繞三靈中,有兩晚要露宿。夜中,老人在簧火旁彈響三弦,唱起大本曲。青年男女則約上自己看中的人,到樹林深處對歌。不少青年男女在繞三靈中找到了知音,結成了伴侶,成了佳話美談。這下參加來年繞三靈的人更多,更熱鬧了!

9,白族有什么舞蹈

白族民間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種。最具代表性和流傳最廣的是“霸王鞭舞”,它不僅在“繞三靈”、“鬧春王正月”、“田家樂”三種民俗活動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慶佳節中都有表演。較早記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豐年間大理詩人段位寫的《繞三靈竹枝詞》,其中對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敘述得頗為詳盡。說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區。   白族霸王鞭有各種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計有百種。除大理繞三靈中的霸王鞭外,洱源縣的鬧春王正月與田家樂中的霸王鞭,以及劍川的石龍霸王鞭、云龍霸王鞭和賓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繞三靈中,跟霸王鞭聯袂而舞的還有八角鼓與“雙飛燕”兩種舞蹈。繞三靈只在大理古城附近進行,因而這兩種舞蹈也只流傳在洱海周圍。   “哩格高”與“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產生的時代,目前無可靠的資料可稽,從歌舞的內容和藝術特點看,可能與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獵生活有關。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為一體,以唱為主,動作緩慢抒情。劍川東山的打呀撒塞,動作簡單古樸。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龍獅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間舞蹈。白族地區古代湖澤遍布,不僅龍的神話傳說特別多,且樓堂亭閣多有龍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龍首關”、“龍尾關”和“黑龍橋”等地名。白族的龍舞從造型到表演,都有獨到的特點。如劍川白族求雨時的“龍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龍舞,龍頭、龍身和龍尾互不銜接,舞起來大幅度的轉動比較自如,遠看卻有有渾然一體之感。清《大理縣志》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及鰲山諸戲……游人歌舞達旦。”可見龍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區的獅舞由來已久。
舞蹈通過動作的大小,節奏強弱的對比,表演人員由少到多的處理(最多時36人),隊形收與放的變化,獨道的梗、擺等舞蹈動作及有棱角的舞姿等一系列藝術處理,鮮活的塑造了白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并對生活充滿著激情的民族形象。

10,白族繞三靈的主要儀式

三靈,指三個地方:即位于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蒼山腳下的慶洞村的神都--圣源寺和位于洱海西北岸的仙都--金奎寺。繞三靈,白語叫觀上覽,意為逛三都,屬農閑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賽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剛好是種植水稻的農忙節令之前,又恰值天氣和煦,山川秀麗,生活在蒼山洱海一帶數百個村莊的白族民眾,不分男女老少,都插花戴朵,濃妝淡抹,身著節日盛裝。他們以村莊為單位,幾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結隊,攜帶祭祀用具和簡單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從四面八方赴會。于農歷四月二十二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廟,點燃香燭,準備行裝。人們滿懷熱情,希望通過自己虔誠的祭拜,使今年風調雨順,秋后五谷豐登;也祈禱闔家平安。繞三靈隊伍以村為單位,隊伍分為三部分:每隊前有為一男一女(有時也為兩男或兩女)的老人(稱花柳樹老人),頭纏大白包頭,身穿雪白對襟衣,著彩色綢褲,腳穿綴有紅絨球的彩線涼鞋,打扮得十分風趣,二人共扶一枝楊柳,柳枝上掛一個葫蘆,一塊彩綢,一人執拂塵,一人執紅扇或甩白毛巾,二人邊舞邊對唱白族花柳曲,唱詞幽默詼諧。中部隊伍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有男女舞者數十人,有的唱調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雙飛燕。隊尾則由吹樹葉的一人和數十位亦歌亦舞、手執扇子或草帽的婦女組成。大家排成一字長蛇陣,在花柳樹老人的帶領下,形成數萬人參加的春游活動。經過的村寨,游人爭相購買村民們做的銅錢,象征避邪的太陽膏,象征女子健康的幼兒小花鞋和小衣服,象征五谷豐登的花串和小棱角等,人們把太陽膏貼在額頭,把花串等掛在胸前。隊伍白天邊走邊唱邊舞,一路歡歌笑語,吹吹打打,興高采烈,朋友相見敘舊,情人趁機談情,場面宏大熱烈。每到一個村莊,村民還要出來有意阻攔,并推出最優秀的歌手與之對唱對跳,唱夠了,跳夠了,才讓對方上路。往往出現許多逗笑斗趣,插科打諢的場面,人群中爆發出陣陣開懷大笑。晚上,三三兩兩地在田野和樹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燒茶煮飯。飯后,老人一邊喝茶,一邊彈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則約上相好,到樹林深處談情說愛,直至通宵達旦。繞三靈舞隊的主體,由霸王鞭和金錢鼓對舞組成。霸王鞭用竹做成,長約1米,是4個節的空心竹,鞭頭有三組銅錢,尾端有二組。金錢鼓以木條圍邊成八角或六角,一面繃羊皮,直徑約18公分,每片木條中間鑿約一寸長方孔,內裝銅錢二枚,用鐵釘固定。活動時銅錢能碰擊發出響聲。舞時,女子持霸王鞭中端,男子手捏金錢鼓的一角對舞。舞蹈中霸王鞭通過杵地腳踢的敲,以及擦身某些部位發出響聲;金錢鼓在舞中以掌、肩擊鼓,嘭嘭有聲。雙方仰俯屈伸、輾轉反側,一時心對心、一時背靠背、一時腳勾腳,節奏鮮明而歡快,節拍由慢漸快,形成高潮,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繞三靈形成熱烈、歡快的氣氛。繞三靈的時間為每年農歷4月23日至25日,共三天。舊時,一路上經過的山、水、樹林、村寨、寺廟和宿夜地點是千年前就選定下來的,從蒼山腳一直繞到洱海邊。在大理有句俗語: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園。1、第一天隊伍第一天從大理城出發,大清早,蒼山腳下,洱海之濱各村各寨的白族群眾就盛裝先匯集于三塔腳下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繼而載歌載舞北行約16公里,到達蒼山五臺峰下的圣源寺,祭拜撫民皇帝本主,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祈畢,就在寺旁的河灘、樹林間唱山歌、對調子,跳霸王鞭舞,狂歡娛樂,并在寺內焚香敬佛,念經祈禱。2、第二天第二天一大早從圣源寺出發,全體人員載歌載舞,一路狂歡向洱海之濱河俟村的金奎寺(此為逛南),進行對大理國國王段宗榜的祭祀活動。人們認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區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榜。然后,在寺院內外場地,打霸王鞭和金錢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調子,傍晚在神都周圍埋鍋造飯,當晚即夜宿慶洞廟宇和四周野地樹林中。人們盡情歌舞,通宵達旦,熱鬧非常。3、第三天第三天從金奎寺出發沿洱海西岸邊歌邊舞向南而行,直至繞回大理古城的佛都崇圣寺,祈禱上蒼保佑、永鎮山川、天地安寧,然后在寺旁邊的馬久邑村散會。在這3天里,繞三靈的人們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吹吹打打,載歌載舞,對歌應答。而今,繞三靈,內容已有所簡化。

11,白族舞蹈的舞蹈簡介

元明清之世,旅行家馬可·波羅、徐霞客曾到此并寫有游記。在繪畫、雕塑藝術中,有劍川石寶山的南詔石窟浮雕,《南詔國史畫卷》和大理國《張勝溫梵像畫卷》、其中,“梵像畫卷”繪有三十三個飛天舞人和十七個翼獸形舞神。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南詔王鳳伽異從長安把唐玄宗所贈的胡樂和龜茲樂兩部帶回南詔。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詔王異牟尋派楊嘉明帶二百余人的歌舞團去長安獻《奉圣樂》,擅長音律的成都節度使韋皋進行加工“用黃鐘之均,舞六成,工人,贊引二人,序曲二十八疊,執羽而舞南詔奉圣樂字。”整個《奉圣樂》分四部:一、龜茲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奉圣樂》有較高的技巧和優美的舞姿。“唐德宗閱于鱗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則立奏,宮中則坐奏。”(見《新唐書》)《南詔奉圣樂》繼承了西南古代民族的傳統音樂與舞蹈,同時也吸收了中原、西北以至緬甸、印度(天竺)的樂舞而形成完整的歌舞藝術。唐王朝把它列為十四部樂之一(見《唐會要》)。說明唐時大理地區的歌舞藝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較早記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豐年間大理詩人段位寫的《繞三靈竹枝詞》,其中對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敘述得頗為詳盡。說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區。白族霸王鞭有各種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計有百種。除大理繞三靈中的霸王鞭外,洱源縣的鬧春王正月與田家樂中的霸王鞭,以及劍川的石龍霸王鞭、云龍霸王鞭和賓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在繞三靈中,跟霸王鞭聯袂而舞的還有八角鼓與“雙飛燕”兩種舞蹈。繞三靈只在大理古城附近進行,因而這兩種舞蹈也只流傳在洱海周圍。“哩格高”與“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產生的時代,目前無可靠的資料可稽,從歌舞的內容和藝術特點看,可能與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獵生活有關。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為一體,以唱為主,動作緩慢抒情。劍川東山的打呀撒塞,動作簡單古樸。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龍獅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間舞蹈。白族地區古代湖澤遍布,不僅龍的神話傳說特別多,且樓堂亭閣多有龍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龍首關”、“龍尾關”和“黑龍橋”等地名。白族的龍舞從造型到表演,都有獨到的特點。如劍川白族求雨時的“龍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龍舞,龍頭、龍身和龍尾互不銜接,舞起來大幅度的轉動比較自如,遠看卻有有渾然一體之感。清《大理縣志》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及鰲山諸戲……游人歌舞達旦。”可見龍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區的獅舞由來已久。

12,白族少女頭上戴的頭飾代表什么含義

大理白族姑娘穿著講究,從她們頭上帶的頭飾帽子上可以看到大理著名的“風,花,雪,月”從帽子上垂下的穗穗代表大理上官的“風”帽子中間一般都是繡著美麗的花朵,象征著下官的“花”帽子頂部白白的帽檐,象征蒼山上的“雪”帽子從上方俯瞰,整體形狀是月牙狀,象征著“月”所以整個頭飾代表著大理的“風花雪月”
白族姑娘頭上戴的頭飾上也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因為在白族少女的頭飾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們的頭飾現在所呈現的模樣。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于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繡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繡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繡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于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繡花鞋。大理白族織繡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小孩服飾中的帽子,有繡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繡花口水兜,繡花撐腰,繡花圍腰,繡花被風,連襪褲,繡花裹背。鞋子有繡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繡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于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繡花鞋。大理白族織繡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小孩服飾中的帽子,有繡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繡花口水兜,繡花撐腰,繡花圍腰,繡花被風,連襪褲,繡花裹背。鞋子有繡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以及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繡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衣飾有“三滴水”、“五滴水”、對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鈕普通衣。鈕子多為銀或,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云南志》卷五云:“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并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余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于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的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碧江四區一帶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對襟衣外,加穿一件長可過膝的麻布坎肩,下著寬褲衩,肩掛一把護身長刀和一個花布袋,項間佩掛數串彩色珠子。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襪和“云頭”紅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領褂,外面還加穿幾件布質或綢質領褂,腰系綠絲褲帶,掛以麂皮或繡花兜肚。 至于白族婦女的服飾,大理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制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繡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繡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后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后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繡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鶴慶壩區甸北白族姑娘則以頭頂外罩或藍或紫或黑的兩幅1尺2寸見方的頭巾,外沿頭纏3丈6尺紅頭繩,象征一年360天。甸南壩沙河南婦女戴“千褶百皺荷包形黑色大圓帽”,象征頭頂日月。松桂、北衙婦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頭,象征一年24個節令。 20世紀80年代后,西服革履、燙發化妝也在壩區城鎮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成年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袱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征;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制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繡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繡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后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后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繡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婦女服飾中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系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瀟灑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
文章TAG:繞三靈三靈農歷月初

最近更新

  • 特長,特長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錄一覽1,特長是什么意思2,特長是什么意思請解釋一下謝謝3,特長的意思是什么呀4,特長有哪些1,特長是什么意思特長指一個人在某方面所擁有的專業技能,勝過一般人的能力。詞語:特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帛爵,第二集:朝鮮王朝的國家元首

    (2)君主國和貴族的頭銜;3古代“雀”;3.出處:據唐代杜佑《通典直館馮玨》記載,自堯舜夏以來,先后出現了公、侯、伯、子、公五個等級,發音:jué2,爵組詞:爵士、爵位、爵位、官爵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小家碧玉的意思,小家碧玉原意是...習語出爐

    小家碧玉原意是...有句古話叫意思,其實很簡單...一般來說,這個習語會被拿來和淑女比較...她們是兩個不同的女人,由不同的家庭培養出不同的性格...女士一般氣質沉穩,”例:艾倫一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算術平均值怎么算,算術平均數是什么公式是什么

    本文目錄一覽1,算術平均數是什么公式是什么2,算數平均數怎么算3,算術平均值怎么算4,算術平均值怎么求1,算術平均數是什么公式是什么設一組數據:x1,x2,……,xn平均數公式:(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空無一人的意思,夢回家鄉空無一人什么意思

    夢回家鄉空無一人什么意思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見回家鄉說明你想家,想念親人了,希望你忙里偷閑,抽空回家去看看。看一看養育你的父母,看一看家鄉的那片土地。思念家鄉,情真意切。赤子拳拳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八年級地理下冊東北三省課后反思錄

    八年級地理下冊東北三省課后反思錄東北三省:黑吉遼主要山脈河流: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自然環境:冷濕東北平原上主要農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甜菜發展農業的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如何養烏龜,烏龜怎樣養

    烏龜怎樣養放到水里養唄,吃飯、菜、魚、蝦、海螺、包子、水果,夏天注意蚊子小心烏龜掛了。2,烏龜怎么養烏龜食性較廣,稻谷、小麥、豌豆、小魚、蝦、昆蟲、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瘦金體字,瘦金體是什么意思

    瘦金體是什么意思宋徽宗趙佶的字體,屬于楷書的一種,趙佶寫出來相當瀟灑飄逸,現在畫工筆畫的人很多都會學習。原為瘦筋體,因為是皇帝寫的,于是把筋換成金。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1082~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义马市| 南和县| 如东县| 桓仁| 盖州市| 连城县| 龙口市| 明光市| 文水县| 古浪县| 双峰县| 泰宁县| 鄂尔多斯市| 天镇县| 清涧县| 二连浩特市| 博湖县| 静安区| 武隆县| 满洲里市| 色达县| 丰台区| 高安市| 习水县| 喀喇沁旗| 湖北省| 远安县| 宜黄县| 盖州市| 鄂托克前旗| 庄河市| 和田市| 商南县| 昭通市| 许昌市| 女性| 宜章县| 抚州市| 东宁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