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袁術創立的通鑒-2本末,屬于前者,樣式“紀事本末”應用于目錄學領域,成為歷史系永久的二級類目,紀事本末正文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本書備齊一切本末”,一種是“一本書有一物本末”,其后是明代陳邦展的宋史-2本末和明代清顧應臺的紀事等,紀事本末style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文體。
紀事本末style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文體。紀事 本末正文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本書備齊一切本末”,一種是“一本書有一物本末”。南宋袁術創立的通鑒-2本末,屬于前者。把重要的歷史事件單獨列出來,獨立成篇;每篇文章都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可以彌補編年體和傳記體的不足。其后是明代陳邦展的宋史-2本末和明代清顧應臺的紀事等。宋元以后,“一物之人本末”不斷出現,到了明清時期,多為“策”、“策”。紀事 本末,史書主要有兩種體裁,一種是傳記體,一種是編年體。這兩種體裁各有利弊。前者往往容易出現內容重復的現象,在描述同時發生的事件時很難體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后者雖然時間觀念很強,但是很破。所以后來又出現了另一種體裁,取兩派之長,補兩派之短,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敘事方式,就是-2本末。樣式“紀事 本末”應用于目錄學領域,成為歷史系永久的二級類目。
2、 宋史 紀事 本末太宗致治唐太宗是怎樣對待臣下直言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位二十三年,大力對內治理,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把唐朝的疆域擴大到西域,后世對李世民的一生有很多贊美,其中謙虛好學是最廣為人知的美德。李世民曾說過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看出得失,”這句話也成了李世民謙虛好學的最好證明。在他統治的早期,李世民表現出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對大臣們意見的尊重,他謙虛地告訴大臣們,自己早年是軍旅生涯,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所以希望大臣們暢所欲言,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在治國方面表現出驚人的精力,他讓宰相們輪流在中書省和廈門省值班,以便隨時召喚他。由于李世民是一個謙虛的人,他在當時總是收到大量的抗議,他經常在臥室的墻上張貼一些建設性的忠告,以便他可以思考其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