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之三∶“黃梅戲源于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diào)即黃梅采茶調(diào)。說黃梅隸哪個州府,不知是黃梅縣還是所謂的黃梅地區(qū),黃梅縣當?shù)匾嘤悬S梅采茶歌為基礎(chǔ),當?shù)厝苏J為黃梅戲是由黃梅采茶歌演變的,第四到明清,你們縣志是寫得很委婉,我說話直,湖北人民體諒我是個孬子。
1、湖北黃梅為什么叫黃梅?
我說話直,湖北人民體諒我是個孬子。坊間傳聞湖北人特別精于算計別人,天上九頭鳥之說,我不太信,人都是一樣的。我是安慶的,今天我翻看了黃梅縣歷史,應(yīng)該是你們自己編寫的,你們自己也去看一下,所謂黃梅縣歷史久,約等于扯。第一,蔡,并不是黃梅,你要這樣說,我家門口的黃梅山有40多億年的歷史了,我吹過嗎?第二,據(jù)記載從夏商周到隋朝,都沒有黃梅縣。
根據(jù)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這里大約是一些田地,這樣說算是客氣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不是指土地,而是可以生活的土地。荒地,王是睜一眼閉一眼的,在相當長的時間1000年以上,現(xiàn)在的黃梅縣可能是荒地,或都流民(自由人)散集之地。第三,貴縣史,明確說,所謂隋唐時的黃梅縣,并非之黃梅,而是九江市,并且縣長也是在九江市辦公,
之黃梅地區(qū),當時也是九江縣(即黃梅縣)一個偏遠的無名的地方。所謂新蔡,包含了,南新蔡和北新蔡,就是九江,特別重要的今天之黃梅縣域一直屬于九江,淮南管轄。至元朝,短暫劃歸湖廣,但那時九江依然和你們在一起,第四到明清,你們縣志是寫得很委婉。說黃梅隸哪個州府,不知是黃梅縣還是所謂的黃梅地區(qū),第五,民國25年,也就是1936年。
將九江一分為二,北邊叫黃梅縣,貴縣志明確說明,貴縣作為獨立的,有建制的,入得了流的縣是1936年。此前都是九江的歷史,據(jù)我了解,貴縣此前還有個別名:叫黃枚縣,1960年代改名為黃梅縣。你要是挺得住,我大膽猜一下,當?shù)厝巳缬薪?jīng)濟條件不好的,必多是黃眉毛,開個玩笑,不要生氣,因為我也是黃眉毛。啥意思呢,黃梅僅是貴縣的發(fā)音,一眾官民都不知黃梅山還是黃枚山,才出此洋相,
2、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在安慶發(fā)揚,那為什么不改名呢?
黃梅戲是中國的五大戲劇之一,雖然是在安徽安慶市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其發(fā)源地卻存在許多爭議,黃梅戲源頭的歷史最早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三種傳說,但并沒有最后下結(jié)論。傳說之一∶“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nóng)民們慣唱‘懷調(diào)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
這種民間優(yōu)美抒情的山歌小調(diào),統(tǒng)稱為‘懷寧調(diào)’,”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于安徽安慶地區(qū)。從前每逢黃梅季節(jié),常常洪水成災(zāi),四鄉(xiāng)農(nóng)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xiàn)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jié)有關(guān),故名曰‘黃梅調(diào)’,”傳說之三∶“黃梅戲源于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diào)即黃梅采茶調(diào)。
”后面大多數(shù)說法一般是按照陸先生的說法而說的,當下比較流行的有四種說法:一說湖北黃梅縣著名相聲、口技演員湯金城(1890-1980年)在《黃梅戲藝術(shù)》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fā)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中,認為“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里處有一山曰“黃梅山”)。而黃梅縣當?shù)匾嘤悬S梅采茶歌為基礎(chǔ),當?shù)厝苏J為黃梅戲是由黃梅采茶歌演變的,
二說安徽懷寧縣安徽省黃梅戲發(fā)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那么,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托,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diào)完全一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
所以他認為,黃梅戲起源于安徽懷寧的黃梅山上,其理由與說法也比較令人信服,三說安徽桐城縣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zhèn)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qū))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杰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shù)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