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渾之戎作為春秋時期內遷到中原的重要的戎族部落,在周王畿附近的伊川居住了100余年,陸渾之戎在遷入伊洛地區后曾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當地的族群,但更多的是在文化交流中逐漸被同化。此處“不及百年”說明大夫辛有到了伊川的時間應在公元前7世紀的上葉,他在這里看到了披發野祭的人群,感嘆道。
1、洛陽人是不是陸渾戎的后代?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洛陽地區歷史上有陸渾戎人的存在。陸渾戎是胡人,二千多年前東遷至今天洛陽一帶,陸渾戎是胡人的一個部落,部落規模不小,春秋爭霸時期從甘肅一帶遷到河洛地區。當時秦國晉國楚國都想把這些胡人拉到自己這邊來,增加自己的實力,好在諸侯爭霸中取勝,陸渾戎做為外來人也想依附一國,有塊地方生存下去。有點像墻頭草,那個國家實為強大,就抱他大腿,左右逢緣,
2、北魏孝文帝將鮮卑人遷到洛陽,現如今的洛陽人是鮮卑后代嗎?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都讓我挺無語的,亂認祖先的現象在現代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誰是你的祖先,這不是小事,這不是拍下腦袋就能臆斷的。就好比我一直懟那些把中國傳統文化說成外來的人,你們究竟有沒有嚴謹地研究,究竟要不要對自己負責?尤其是歷史學領域流竄著大批特定搞蠱惑破壞的群體,有一個特定的群體活躍于歷史學領域的人數就非常眾多,
我不說,估計有的人也能猜到。在這種情況下,關于民族歷史是需要謹慎認知、嚴謹研究的,而不是像確認花木蘭族屬那樣,憑借《木蘭辭》可汗一詞就下結論。哪有那么簡單呢?你張口閉口鮮卑,那你就需要研究鮮卑是什么人?是什么父系基因類型?鮮卑是一個單一的血統民系,還是多個血統民系,又或者是一個聯盟性、方位性的稱呼?你把這些大體搞清楚了,你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結論,
比如丁零鮮卑是回鶻,回鶻后裔之一是維吾爾。維吾爾里有一定比例的日耳曼基因R1b和斯拉夫基因R1a,問題就來了,中國人里,尤其漢族里存在這兩個基因類型嗎?存在有多少?據說所知,漢族里只有微量的斯拉夫基因,并沒有日耳曼基因。從文化看,我們又明顯發現,維吾爾的藍白相間服飾在歐洲和日本、臺灣原住民以及西南原百濮有關的民系都存在,
這就告訴我們,丁零鮮卑大概率是源于秦代時在接近西伯利亞的大夏。大夏分為黃的大鯀族素冠基因O1和白的日耳曼基因R1b,說白了就是鬼方后裔。這個體系后來演化成西突厥和黃突厥以及鮮卑,西突厥的日耳曼漢代時帶著北歐基因l系進入北歐,留下的就是土耳其體系。黃突厥主要是月氏哈薩克體系以及樓蘭人,維吾爾屬于丁零回鶻也就是鮮卑體系的一種。
秦時鬼方體系被打擊和壓制,除了去到接近西伯利亞地區的大夏,還有印度河和阿富汗地區的大夏被秦體系里的掃帚星斯拉夫進攻,形成的是斯拉夫基因建立的中古波斯和印度恒河文明,印度河哈拉帕遺址群體則潰逃到了印尼,就是大鯀族后裔。大夏留下的一個黃白綜合體是尼泊爾,秦滅導致了烏拉爾和印第安組成的匈奴與漢朝對峙,進而使得依附于秦的羌系與烏拉爾匈奴統一聯合了。
漢匈戰爭又使得游牧的羌系與西伯利亞大夏東方分支聯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鮮卑了,我們看今天東北地區民系的基因,很明顯羌系基因在各族里占比很大。就是說匈奴入鮮卑后,匈奴人口眾多,反而成了主流,而真正的鮮卑丁零回鶻卻不是歷史上的那些鮮卑。所以我們才能發現室韋鮮卑是羌系北三苗建立的蒙古,所謂黃金家族就是羌系啊,南匈奴都是羌系,
漢武帝收留的金日磾是羌系后裔,其后裔目前保留的道統民俗和數理清晰地反應了這一點。什么慕容、獨孤都是羌系北三苗符號,獨孤就是毒蠱,根本不可能錯,好比南匈奴部姓是苗蠻系被拋棄出九黎后的否定文化,就連泰民系都保留有,比如布依族、布壯等等。這些都破解了,這種情況通過基因的確很難區分祖先是否來源于漢代后的游牧。
因為都是羌系O3基因,無非是殷商周秦時代返回的和漢代以后返回的之區別,源頭本身就是一個血統,所以區分不了,目前看北方漢族父系基因中漢族O3比例反而很大很純。當然,鮮卑里還存在大鯀族體系的O1,比如宇文氏明顯屬于帝舜大鯀體系的符號,通過這個比例去考察,就會發現,他們雖然有過統治,但對漢族血統影響有限,否則O1基因在北方漢族里占比就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