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考武狀元的程序與考文狀元差不多,同樣要通過縣試、府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才有機會成為武狀元。福建與廣東一樣有丁錦堂、宋鴻圖、黃培松3人中武狀元,“郭仲衡,順治三年殿試中武狀元,為702年(長安二年)設武科900多年來章丘唯一的武狀元。
1、河南有幾個三線城市?
根據第一財經發布的2020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鄭州繼續位居新一線城市第九位,連續超越勢頭開始緩慢下來。二線城市中沒有河南城市名字,三線城市中河南則有七座城市,其中洛陽位居三線城市第5名,算是河南除鄭州外,排在最靠前的城市,也是有希望向二線躍升的城市;商丘排在三線第35位,南陽第39位,新鄉第41位,信陽第42位,駐馬店46位,周口57位,
三門峽和鶴壁是五線城市,其余為四線城市。其實完全從商業魅力一個角度來評價城市情況,就算是一線或二線了,意義并不大,成都連續多年占據新一線第一名位置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以為然,況且商業魅力本就是個較虛的詞,人口大市在其中肯定更占便宜。實際上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經濟競爭力更切合實際一些,鄭州、洛陽、許昌、焦作占據前四(此劃分中許昌、焦作為四線城市),進入全國前一百,幾個城市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都比較靠前,更為大家所認可,
2、清代一共出過多少個武狀元?考武狀元難嗎?
清代考上武狀元有多難?在清朝,考武狀元的程序與考文狀元差不多,同樣要通過縣試、府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才有機會成為武狀元。武生的科考歷程清朝重文輕武,武秀才考試比文秀才考試要晚,學政考完文秀才,定出名次,貼出榜單,才會考武秀才,考武秀才,先考外場,再考內場。外場考武藝,分為馬射、步射和刀石三項,馬射即馬上射箭,步射即平地射箭,刀石就是耍大刀和提石鎖。
三個科目全部及格,可以參加內場考試,內場即筆試,與文秀才們考詩賦、對策、八股文不同,武生們只需要默寫一遍《武經》,默寫要全對,字跡要規范。內外兩場全部通過,即成武秀才,武秀才參加鄉試的考試制度比院試更嚴,但基本規則是一樣的,內外場所有科目全過,考官們還要排定名次,根據朝廷分給本省的武舉指標,將排名靠后的考生淘汰掉,剩下的考生就是武舉人。
鄉試完了是會試,會試主考官一般由兵部侍郎擔任。會試過后,還有復試,所有通過初試的考生,都要復試馬射、步射和刀石,如果通過了初試,沒通過復試,一樣要被淘汰掉。過了復試,緊接著是殿試,此時皇帝會親自到場觀看,武科殿試一般不會再淘汰考生,只是為了給考生排定名次。清朝總共舉行過100多次武進士考試,取中的武進士總共只有9000多名,平均每次取中不到100名,
不考實戰考力氣傳說中的武狀元,都要武功超群,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實際上,清廷對武狀元的要求很低:第一,會騎馬;第二,會射箭;第三,力氣要大;第四,有基本的背誦和書寫能力,至于會不會武術套路,有沒有實戰能力,并不做具體要求。外場考試永遠都是一個個考生單獨演練,從來不讓他們兩兩搏斗,但即使不考實戰,普通人也考不上武狀元,因為沒有那么大的力氣。
以乾隆年間的武科會試為例,考生射箭,可以選八力、十力和十二力的弓,“力”將近10斤,八力即80斤,十力即100斤。考生搭弓射箭之前,先要拉滿三次,如果你選的是十力弓,前兩次拉滿,第三次沒拉滿,立即淘汰。如果三次拉滿,可以參加馬射和步射,步射則需要站在距離箭靶50步開外的地方,連射六次,中靶兩次以上算及格。
清代考生要用大關刀,有80斤、100斤、120斤三種,選一把大刀,完成“雪花蓋頂”“前后刀花”等幾個動作,可以及格。石鎖項目更不用說,對體力的要求更高,300斤重的大石鎖,先提到胸口,再左右翻轉,一般人恐怕很難做到,武狀元得從基層做起清朝選官制度還是比較苛刻的,不管文狀元還是武狀元都要從基層做起,朝廷通常會給武狀元實習生“二等侍衛”的頭銜,但不能馬上去給皇帝當保鏢,還要經過兩三年的實習期,實習期間需要參加軍事訓練,學習基本的軍事知識和帶兵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