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時期,朝廷遷往洛陽不少于七次;高宗統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主要在洛陽居住。唐朝自始至終沒有遷都,都在長安,只是中間有個武周政權在洛陽,唐未朱溫劫持皇帝至洛陽后不久唐朝亡國,7年唐高宗把洛陽定為永久性的東都,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
1、唐高宗為什么要遷都洛陽?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天才過人,心雄膽略,有著治國安民的才能。10多歲時一把匕首欲制烈馬,李世民健在時與李治烏山云雨,將大大的綠帽戴在千古一帝頭上,28歲時二度入宮,幫助李治拿下千年老狐貍長孫無忌,使皇權回歸,40歲時武則天臨朝聽政,與李治合稱“二圣”,武則天外戰群臣,宮斗王、蕭,殺親姐、兒女、毒外甥女,終于在60歲時自立為帝。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一、政治:權力是毒品,武則天臨朝聽政多年早有了登基稱帝的想法,而她要想稱帝,必須擺脫李氏家族的掣肘,建立自已的根據地和統治班底。李家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們與西魏八柱國的基本盤都在關中地區,李治時期,大唐已經過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帝王,長安是李唐的統治中心,已形成了盤根錯節、錯綜復雜的勢力體系,與其廢心勞神鏟除這些反對勢力,不如真接干脆跳出長安、跳出關中,遠離李家范圍,這樣更易實現權力的重新構建!二、軍事:原來唐朝西部與吐蕃之間有吐谷渾作為緩沖,但吐蕃強大后強勢出擊,吐谷渾被迫內遷,之前緩沖地帶消失,連年交兵,安西四鎮一度丟失,李治曾派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討伐吐蕃可惜兵敗,找安對于西域吐蕃來說簡直就是一塊肥肉,長安又無險可守,形勢嚴峻,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西邊有關中平原作為緩沖,且有潼關、函谷關等易守難攻的重要關塞,顯然更加安全。三、經濟:長安附近的土地由于連年過度開墾,已經開始出現了水土流失甚至沙化,糧食嚴重不足,太宗時期就曾經發生過嚴重饑荒,李世民無奈讓饑民出關討生活,唐高宗時,因為長安人口過多,矛盾嚴加突出,反觀洛陽,地處中原,河流發達,水利方便,糧食產量相當可觀。
特別是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南方經濟發展迅速,洛陽比長安交通更便利,能夠保證帝國的經濟發展,有利于鞏固她新生政權的統治!四、心理:武則天為登上皇后之位,狠心殺死女兒、將王皇后及蕭淑妃做成人彘,手段的狠辣讓人膽戰心驚,蕭淑妃死前,曾經詛咒武則天,愿來生自己變成貓,武則天變成鼠吃掉武則天。據說,武則天因為此事長期做噩夢半夜驚醒,李治健在時,武則天就經常拽著李治久居洛陽,遠離長安,
2、武則天遷都洛陽改唐為周,為什么最后還埋在長安?
洛陽本是隋朝東京,619年隋皇泰主禪位于王世充,洛陽成為王鄭政權的都城,621年,唐滅鄭后不久,廢除東都。洛陽成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時,改名洛陽宮,太宗政府曾三次搬遷到洛陽辦公,歷時兩年有余。657年唐高宗把洛陽定為永久性的東都,朝廷事實上已于太宗時期分三次遷到洛陽。但在657年,它被正式定為第二個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宮,
每個部和每個衙門都在洛陽設分支機構,662年甚至還在那里辦起東都國子監。從此,整個朝廷經常遷往新都去處理公務,長期成為定制,雖然在空蕩蕩的京師始終保留著一個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實際上不但整個皇室及其隨從,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機構在這幾次遷移中也轉移一空。幾次遷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亂,而且耗資巨大,眾多的扈從人員給所經之地帶來了貧困,他們經過的地區通??梢栽诤荛L一段時間內免繳賦稅,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所造成的破壞。
高宗時期,朝廷遷往洛陽不少于七次;高宗統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主要在洛陽居住,682年,朝廷最后一次遷往洛陽,683年后期高宗死后,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遷往洛陽,一直到701年。朝廷在東、西兩個京都之間來回遷移,使帝國財政極度緊張,洛陽需要建造許多新的宮室和官署,以提供一個京都的必要設施,耗資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時期不斷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