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要是打贏夷陵之戰,奪取荊州是相對容易的。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是否可以拿回荊州并趁勢統一長江以南呢,再加上荊州很多人還是念舊的,如果夷陵之戰東吳大敗后有些州郡可能就直接投降劉備了,如果關羽沒死,荊州沒丟,劉備沒有打夷陵之戰一敗涂地的話,蜀漢的實力和國祚要稍微長一點,但是本質上擺脫不了和東吳之間的矛盾。
1、如果你是關羽,有5萬荊州兵,怎么打襄樊之戰,進而進軍中原?
很久之前就收藏了這個問題,可遲遲沒有問答,是因為這個活豹眼看著眼熱,但卻實在干不了哦。最終決心“沒有金剛鉆就不去攬這瓷器活,”在此,說一下干不了的原因,也算是有個交代吧。第一,關公都干不好的活,豹眼咋能干得了呢?第二,大哥永遠是大哥,沒有劉備大哥的支持,這活咋干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五萬大軍圍攻呂常駐守的襄陽、曹仁把守的樊城,
不清楚呂常有多少兵力,但關羽沒有攻克;曹仁僅僅有數千兵力,關羽也沒有攻克。曹仁命令龐德駐守樊城北面,同時向曹操請求救援,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路大軍,共三萬人馬解圍,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龐德。應該說,關羽圍點打援,這個策略很正確,攻城很難,特別是像曹仁這樣善于防守的戰將,困難更大。但消滅魏軍的援救部隊,就相對容易一些,
關羽也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威震華夏,幾乎逼迫曹操遷都。就這個情況,有勇有謀的關羽才能做到這一點,誰還能做的更好呢?曹操的援軍不斷到來,但關羽卻是一直在孤立作戰,得不到后方支援,不僅兵力得不到補充,糧草供應也是個問題。如此一來,如何能夠繼續呢?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機撤軍,但關羽猶豫不決,導致了最后的失敗,如果是豹眼的話,恐怕早就嚇跑了,這是豹眼唯一能做的事。
豹眼是不行的,直接高掛免戰牌,沒有任何能力也不必去琢磨關羽做不到的事,豹眼忽然想起了個趣事,那是乾隆殿試時,發生的故事。乾隆出了個上聯:“煙鎖池塘柳”,金木水火土全占齊了,要二人對下聯,優者點狀元。其中一位,一看題目就交了白卷走人,另一位琢磨了半天還是沒對出來,也就交了白卷,第一個交白卷的就被乾隆確定為狀元。
恐怕其中的理由是,一看就不會,比看了半天才知道不會的人要明白一點,豹眼琢磨了很久,才知道題主這個題回答不了啊,看來不能不低調啊。勉強說幾句的話,那就是關羽的兵,家眷都在荊州,關羽穩定不了后巢,軍心就不穩,孫權沒有不偷襲荊州的可能,白白一座空城留給他,他能不趁火打劫嗎?如果關羽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御孫權,這仗還怎么打?就更沒有取勝的機會了。
2、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能否拿回荊州,隨后統一長江以南?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夷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是蜀國大敗,元氣大傷,蜀國由此成為三國實力最弱的國家。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是否可以拿回荊州并趁勢統一長江以南呢?我認為拿下荊州問題不大,但是統一長江以南比較困難,需要看具體情況而定,首先蜀吳選擇在夷陵爆發最后的決戰是有原因的,陸遜率吳國軍隊開始是一路退守,到夷陵這里就不再后退了,因為如果夷陵再失,后面就無險可守,劉備的大軍就可以如入無人之境。
再加上荊州很多人還是念舊的,如果夷陵之戰東吳大敗后有些州郡可能就直接投降劉備了,所以劉備要是打贏夷陵之戰,奪取荊州是相對容易的。夷陵之戰如果是劉備獲勝,對東吳的打擊肯定是巨大的,蜀國在夷陵之戰集中了精銳部隊,吳國同樣是派遣精銳部隊迎戰,劉備獲勝就意味著吳國精銳損失殆盡,此時劉備在坐擁荊州的情況下進行休整,看情況來進行下一步的舉動,
如果曹魏依然按兵不動,劉備選擇進攻東吳風險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東吳肯定會拼死抵抗,曹魏這時候要是幫助東吳一起打劉備,那劉備可能就會失敗,別說統一江南,荊州都有可能再次失去。如果曹魏按照劉曄的建議,趁機攻打吳國,吳國有可能被滅,那劉備就有機會了,最起碼可以攻占一部分東吳的土地,而后再看能否取得其他東吳的領土,統一長江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