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組詩,行路難(其二,這一首詩主要是寫詩人在政治追求失敗后的憤恨,行路難,歸去來行路難·其二當時的背景,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行路難,歸去來。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組詩。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粟。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這一首詩主要是寫詩人在政治追求失敗后的憤恨。首句點明題旨。其含意是:入仕路雖多,但卻沒有他理想中的由布衣直至卿相的道路。詩人表明他的失意是在于自己的向往生活方式與人生境界無法實現,他的悲劇是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理實的沖突。李白理想奇高,他既想能有海內清一的功業,又想擁有平揖王侯的人格尊嚴。因此他雖才華蓋世卻不愿走通行的科舉道路。詩的二三兩聯則寫出了這一沖突。當時即有“生兒不用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李白以這些人代指所有以邪道求富貴者,顯示自己對他們的卑視。詩用韓信事是對自己眼下處境的寬慰,用賈生事表明自己才高遭忌。詩最后以燕昭王事表現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同時也是對現實的批判。全詩氣調悲涼,與上詩一樣反映了一種懷才不遇而又執著追求的個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