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電視劇里不同,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和黃金之在小范圍內流通,到了明代,白銀才正式稱為貨幣,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白銀是采用重量來計量,而不是銀幣形式。碎銀的一個大麻煩是大小、重量太隨意,而且因為各家銀樓銀子的成色還有所不同,雖然有經驗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壞,但是碎銀一多還是很麻煩。
1、天啟通寶有銀的嗎?
天啟通寶分兩種(徐天啟,明天啟)(一)元末起義軍首領徐壽輝,(至正十八年)天啟元年(1358)鑄幣,鑄有小平錢,折二,折三,三種光背銅錢,徐天啟和明天啟主要區分在文字書寫和啟字上,文字仿宋代大觀通寶瘦金體,啟字為繁體,戶字起筆高仰,與戶字末筆相連,字體書寫十分美觀,通字連內穿。(二)明代明熹宗天啟年(1621一1627)鑄幣,鑄有小平錢,折二,折十,有光背,星月紋,背文紀局,紀值,穿上工,戶,院,新,興,鎮,奉等,背穿左一分穿右一錢,穿右一穿左錢,版別復雜,折二穿上星,穿上二穿下星,穿上二等,折十有光背,穿上十,穿下十,穿上府,穿上十穿右一兩,穿上十穿下文,穿上鎮穿下十等,還有一種穿上十穿右一兩,穿左密,明天啟為楷書體,啟字繁體,所不同于徐天啟的啟字是戶字第一筆平直,戶字最后筆內收,顯得第二筆左側起筆出頭,
2、古代的碎銀子是怎么來的?
碎銀是指比較散碎、大小、重量、形狀沒有規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銀塊,和鑄造成固定形狀、重量的銀錠相對應。和電視劇里不同,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和黃金之在小范圍內流通,到了明代,白銀才正式稱為貨幣,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白銀是采用重量來計量,而不是銀幣形式,以重量計量的后果就是一個銀錠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這就產生了碎銀。
當時的銀錠通常由銀樓、錢莊鑄造而成,比較常見的是元寶型,偶爾也會有銀條、銀塊之類,大多在一兩以上成整數,少數的錁子不足一兩,但是一般也是按錢來取整,這也是一種碎銀。《紅樓夢》里第53回賈府過年時準備押歲錁子,220個押歲錁子共153.67兩,平均下來每個只有7錢左右,成色不一,樣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這就是一種碎銀,
另一種碎銀是使用中產生的。在明清,一兩銀子通常等于1000枚銅錢,這個其實是很大一筆錢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萬歷中期,一戶平民日常最低開銷大約是50個銅錢,去餐館吃飯大約只需要一錢五分銀子。所以很多時候,一個銀錠通常會超出想購買的東西價值很多,這個時候要么店家用碎銀、銅錢找零,要么就是從銀錠上剪下所需的分量,這就產生了碎銀,
古代有一種小型的桿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較精密,專門用來稱量金銀等小型貴重物品。店家一般都會備有戥子,用來稱量剪下來的碎銀分量是否正確,當然,有的場合也不會這么嚴謹,比如《紅樓夢》里有一回寶玉請大夫給晴雯看病,要一兩銀子車馬費,麝月隨手拿了一塊碎銀,一個婆子說這是5兩的銀錠剪的一半,起碼有2兩,現在沒剪子,讓換一個,麝月沒在意,還是給了。
碎銀的一個大麻煩是大小、重量太隨意,而且因為各家銀樓銀子的成色還有所不同,雖然有經驗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壞,但是碎銀一多還是很麻煩,所以有些人碎銀攢的多了,就會重新去銀鋪熔鑄成銀錠。銀匠會在熔鑄時打上銀鋪名稱、銀錠成色等標記,方便使用查驗,比如《賣油郎獨占花魁》一書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費需要10兩銀子,于是將自己攢的碎銀到對面的銀鋪去稱了一下,一共有16兩,鑄了一個10兩的大銀錠,又鑄了一個1兩8錢的小錠,其他的都重新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