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當年有四大愿望,一是去韓城跪太史公墓,二是去濟南拜李清照紀念館,三就是到成都浣花溪叩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為成都著名歷史文化景點,位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流寓于成都時的故居,)【入川結果】從公元759年12月1日由成縣出發,到這年12月底抵達成都止,杜大叔不僅用詩歌鐫刻他的千里流亡史,還得到了詩意棲居的福地——杜甫草堂。
1、成都杜甫草堂的魅力在哪里?
杜甫草堂為成都著名歷史文化景點,位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流寓于成都時的故居。杜甫草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堂內建筑典雅,亭臺樓閣錯落精致,小橋流水,竹樹成蔭。茅屋景致別具一格,其間綠樹溪流環繞,竹籬柴扉,菜圃青翠,一派濃濃的田園景象,游人置身于此,仿佛置身于古代,仿佛能看見詩人杜甫一家人當時在這里恬然自得的生活場景,令人浮想聯翩。
2、杜甫不是成都人,但為什么成了僅次于諸葛亮的成都第二人物名片?
成都之前,詩史!成都之后,詩圣!成都,是杜甫的分水嶺!一間草堂,終于讓流離顛沛的杜公安定了下來,從此,杜甫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并且開始在詩歌領域里進行各種不同程度和角度的嘗試。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甚至是排律,杜甫都做了變化萬端的試驗,比如七言《絕句》兩兩對仗,甚至五絕也是如此,就連律詩中的語法變幻也被杜公用來進行加工(秋興其八),
如果說成都之前,杜公的愛國是眼中的淚,那么成都之后卻是心中的血。升華的家國情懷都被杜甫賦入了草堂期間的詩里,《茅屋為秋風所破》,《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還有《登高》、《蜀相》都是登峰造極之作。由于暫時的安寧,讓杜甫終于有時間可以進行詩歌創作的總結和探索,也就是在草堂里,杜甫開始了真正的“轉宜多師是吾師”,也逐漸步入到“晚來漸于聲律細”,最后終于達到了“老去詩篇渾漫與”的終極境界,
而杜甫的情懷,也在草堂歲月中得到了升華和沉淀。家國,人事,際遇,杜詩的情感由棱角分明變得內斂無垢,從有恨到無悔,從多愁到遠望,從南圖到北望,只要偶露鋒芒,便會讓人心疼,而這一切都是在成都完成的!杜甫草堂,詩家圣地!更是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的紀念之一。小可當年有四大愿望,一是去韓城跪太史公墓,二是去濟南拜李清照紀念館,三就是到成都浣花溪叩杜甫草堂,
3、杜甫從甘肅天水再到成縣后,是怎樣進四川的?
【前情回顧】官二代杜甫杜大叔流亡于天水期間,得到了同谷(今成縣)縣令的熱情相邀,于是乎陷入困境的杜大叔毅然攜家前往同谷定居。誰知那縣令是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家伙,使得身處絕境的杜大叔作出了他一生最艱難的決定:入川,【為何選擇川地?】一是有一邦親戚朋友可以依靠,諸如舅氏崔明府,表弟王司馬,彭州刺史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裴冕等。
高適是和杜大叔同游梁宋的驢友,裴冕是杜大叔任左拾遺時互贈詩文的同僚和上司,再是,川中遠離長安、洛陽等叛亂重災區,還有高山大川的阻隔而顯對相對安全。三是川中號稱天府之國,不僅氣候宜人物產豐饒,而且山川秀美古跡遍布,這都很適合我們的杜大叔陶冶情操抒發情懷,當然還可以列舉一條原因,那就是隨著當年唐玄宗“幸蜀”,大批北方貴族和富豪及流民紛紛入川,入川驛站也相當完備從而可以保證入川之行的順利達成。
【入川路線】杜大叔不僅是一位愛國者還是一位君子,不僅是一位流亡者還是一位筆耕不輟的詩人,從成縣到成都的千里流亡,他都在不停寫詩用以紀行,所以,把他詩歌標題中的地名依次提取出來便是入川路線。同谷(今成縣)——木皮嶺(今成縣和徽縣栗川鄉境內)——白沙渡(今徽縣大河店境內)——水會渡(今徽縣虞關鏡內,在白沙渡和水會渡之間就是有名的青泥嶺,
自水會渡進入嘉陵江沿線。)——飛仙閣(今略陽縣接官亭鎮境內)——五盤(即今廣元市朝天區北部的七盤嶺)——龍門閣(今朝天區朝天鎮內,是金牛道上著名的棧閣之一)——石柜閣(今廣元市城北嘉陵江東江)——桔柏渡(今元壩區昭陵鎮,自此離開了嘉陵江沿線)——劍門(今劍閣市境內)——鹿頭山(今德陽市羅江縣境內)——成都府(今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