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陜西人不僅能聽懂河南話,而且也能說一口標準的河南話。其中河南有三個地方的方言,和中原官話有點差異,《大誥》素稱難讀,后來顧頡剛先生曾經這是因為周公是在用當時的關中方言來發表文告,天子肯定也將一些關中方言帶到了中原,最終與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了雅言。
1、河南有幾大方言?最難聽懂的是哪兒的方言?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說起河南話,我們會想起很多經典的話語,例如一句有味道叫罵:咦,你個鱉孫。還有河南人都愛說的:中在河南話中,也有一些地域的分別,河南省大部分地區都位于為中原官話區。中原官話,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河南話的味道,其中河南有三個地方的方言,和中原官話有點差異。最難懂的,就是林州話了,林州、安陽、鶴壁這一豫北區,就是上圖紅色區域,當地的方言,受晉語影響,再加上這這一片比較封閉,著名的紅旗渠的故事,就是在這里。
就在這個區域,保留下來晉語的味道,舉個例子就能知道林州話的神奇之處的。除了林州話,河南話中和中原官話有較大區別的,就是信陽話了,信陽地區,因為受荊楚文化的影響,方言也有點湖北話的味道。信陽話不僅語速快,還h,f不分,對于大部分河南人來說,信陽話也是比較特殊的。更多河南歷史文化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2、河南人的聊天叫做噴點兒,你們那里怎么說的?
我是河南濮陽人,我們那里聊天,因具體情況不同,有幾種說法。如果好久不見,見了很親切,會說:”我們進屋說說話吧!”認為是無意義的聊天,會說:”你又來閑扯淡!”感覺需要嚴肅認真的聊天,會說:”這事咱得好好啦啦!”話題比較沉重的聊天,會說:“這事咱們要好好說叨說叨,”比較輕松愉悅的聊天,會說:“咱們啦啦呱吧!”或說:“他們在那里拉呱呢!”不過,這里的拉呱有兩個含義,有時指閑聊,有時指講故事。
3、為什么有些西安人說河南話?是從什么朝代開始的呢?
這里首先要說點兒有關我們漢語的基本發展歷程吧,早遙遠的夏朝,連文字材料都沒有,我們當然也沒有辦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語言了!進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就在今天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當時自然就以安陽為中心的這一帶地區的方言為主。當然,當時人們的語言和今天安陽話之間肯定是不同的,這毫無疑問。西周的建立者周人,來自關中平原,他們原來和商人之間的言語并不相同,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曾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誥》。《大誥》素稱難讀,后來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這是因為周公是在用當時的關中方言來發表文告,當然,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陜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雖然,西周時期天子在宗周鎬京,但作為西周王朝的重心卻在東方,為此西周王朝還在東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
周人的語言是在關中方言的基礎之上向中原地區靠攏。平王東遷以后,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時期在王城(洛陽市西工區),戰國時期在成周(今天洛陽城東,白馬寺的東邊),天子肯定也將一些關中方言帶到了中原,最終與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當時的標準語言,通行于整個華夏地區,而在春秋以后關中地區就歸秦國所有。
秦國人驅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戎人進入到關中,融合進秦人之中,相應地,秦人的語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語成分。在戰國時期,東方各國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當成蠻夷,我想秦人和東方人言語的不同也是導致秦人被歧視的一個原因,春秋戰國的五六百年,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華夏族第一次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群體,
這五六百年間,洛陽始終是天下的中心。雖然周王室威權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縮在洛陽周圍很小的區域之內,但是洛陽城畢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陽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為華夏族的通行語言,就連孔子在來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的時候,也學會了雅言,孔子后來教書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