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人造肉是新風口,是資本市場的現象。人造肉為人們食用肉類提供了更多選擇人造肉技術出現已久,最近,關于“人造肉”的各類消息頻繁出現于各大網絡媒體平臺你真的了解“人造肉”是什么嗎,的人造肉,無一不是植物蛋白做的,也就是說用大豆加工,沒有絲毫的新意。
1、有人說“人造肉”比真豬肉貴,是真的嗎?難道“人造肉”比真豬肉還高檔?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人造肉”。最近,關于“人造肉”的各類消息頻繁出現于各大網絡媒體平臺你真的了解“人造肉”是什么嗎?第一點,肉是怎么長出來的?動物體內有一種細胞名為干細胞,動物通過進食為干細胞提供營養,干細胞吸收了營養后開始分裂辦成不同的各種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血細胞),而當中的肌肉細胞通過再分裂、發育就變成了動物身上的肉,
所以說,肉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干細胞發現了這一點后,人們開始研究干細胞的體外培養,也就是“人造肉”的研究探索。但在前期,人類培養出來的肉只是用干細胞做成的肉,也叫做細胞肉,但由于體外培養干細胞既費錢又費力,所以這一方案最終被否掉了,之后人們又發現了一件事,人類吃肉主要是為了攝取蛋白質,那么可不可以用蛋白質來制作“人造肉”呢?而蛋白質不光肉里有,大豆里面也有,只是排列的方式不一樣。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對,就是“素雞”,所謂的“素雞”就是對豆制品的加工,可是有了肉的樣子,卻沒有肉的味道呀,所以偉大的科學家(吃貨)們又發現了一件事肉之所以會香,是因為有一種叫血紅素的東西,巧的是,大豆中也有這種東西,于是科學家們又把血紅素加到了“素雞”中,于是乎就出現了“植物肉”,也就是最近瘋傳的“人造肉”。
2、什么是人造肉?
人造肉是通過化學和物理的手段,把植物類食材加工成具有動物肉形狀的食物,顏色和口感接近真肉,營養比真肉均衡,動物疾病和細菌感染成分沒有。據制造者介紹,人造肉是營養健康的食物,是人類美食的未來,將來會代替動物肉,我在2019年8月20日頭條號發文《人造肉似成新風口,李嘉誠都有投資,在我國卻不一定火起來》(鏈接見評論區),對人造肉的現狀和未來做過認真分析,得到平臺的肯定,給了青云獎。
之所以說人造肉是新風口,是資本市場的現象,今年5月2日,一家叫做“超越肉”的人造肉食物制造商,在納斯達克上市了。這家公司投資人都是有錢的大佬,香港李嘉誠,比爾·蓋茨,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維珍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等,所以在資本市場引起比較大的反響,我國的資本市場,善于在國際市場捕捉這類信息,然后炒熱。
所以國內隨之掀起投資熱潮,出來了數十家新興公司,搞人造肉,可是很快大部分退場,不認賬。不說資本市場玩錢那套把戲,單說人造肉,在我國不是新玩意兒,少說有2000多年歷史,至今也有正常產品,這就是豆腐和豆腐制品。目前的人造肉,無一不是植物蛋白做的,也就是說用大豆加工,沒有絲毫的新意,可是,豆付制品換了人造肉這個馬甲,就身份尊貴起來,搞得比真肉還貴,關鍵還沒有真肉的口感和味道,只能做餡料那樣的肉末形狀。
3、人造肉的前景如何?
前景廣闊值得期待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概念和新技術不斷在食品工業領域里涌現,人造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人造肉可分兩種,一種被稱為大豆蛋白肉,主要用大豆蛋白制作而成,由于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健康食品;另一種則是利用動物干細胞,在生物技術的指導下加工而成。人造肉口感如何?它們被端上餐桌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影響?1.人造肉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引起的糧食危機據聯合國2017年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世界人口數量將在2030年達到86億人,于2050年達到98億人,并在2100年增加至112億人,
有預測顯示,在未來的40年中,全球食品供應量還需增加70%。而人類獲得肉類的傳統途徑——畜牧養殖業則將面臨極大挑戰,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在將來,畜牧業發展將呈現“五化”的趨勢,即科學化、科技化、集約化、規模化和智能化,同時變得更加高效與高產出,但即便如此,受全球氣候變暖、水源短缺和食物消耗增長等綜合因素影響,未來仍將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可能面臨饑餓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