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另外,呂蒙攻打荊州的軍事行動并不是臨時決定的,而是早有預謀的。關羽在攻打樊城的時候是留有預備兵力的,吳國為了迷惑關羽,讓駐守荊州戰場的主帥呂蒙故意稱病,派年輕名不見經轉的陸遜頂替大都督呂蒙,從事實來還是周瑜的戰績更輝煌,呂蒙取荊州主要是偷襲防御空虛的江陵城,體現了單純的計謀,符合小說后來的懸念氣氛營造的要求。
1、東吳呂蒙是怎么死的?
《三國志》中提及:“蒙疾發,不治而薨。”可知呂蒙最后是病死的,呂蒙在東吳作為都督,鎮守江陵一帶,且生活在南方,而對于北方漢子的呂蒙是沒有辦法完全適應南方的水土與氣候。東吳的士兵多為水軍,經常在水邊作為訓練場地,夏天南方濕熱,冬天南方濕冷,呂蒙每次出戰歸來后,因為當時醫療水平的限制傷口沒有得到很好的包扎治療,細菌很容易感染,引發各種疾病,就這樣常年勞累,積勞成疾,患病身亡。
2、呂蒙攻占荊州是正確的嗎?
在關羽進攻襄陽、樊城時,呂蒙趁荊州空虛,白衣渡江,偷襲攻占了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孫劉聯盟也正式破裂,對于呂蒙攻占荊州是否正確,一直是有爭議,其實這個問題這個要看孫權的戰略定位是什么。荊州的重要性,在諸葛亮的《隆中對》里就有提到過: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呂蒙偷襲荊州前,荊州其實是被三家人瓜分了,曹操占據了南陽群、襄陽、江夏的一部分,劉備占據南郡、零陵、武陵三群,而孫權則奪取了桂陽、長沙和江夏江南部分,對于蜀漢來說,荊州最大的意義無疑是從荊州北上,可以直接威脅到洛陽、許昌,比從益州出兵對曹魏的威脅更直接。然而對于孫權來說,從荊州出發,順江而下對于東吳的威脅是極大的,
如果說孫權此時的目標是和曹操爭奪徐州,那么自然是趁關羽進攻樊城,曹操自顧不暇的時候進攻合肥,繼而北上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對于孫權來說,拿下徐州并不容易,之前東吳和曹魏的幾次作戰表明,吳軍的陸戰能力還很成問題,此時即使北上,也未必能占便宜,更重要的是,孫劉聯盟僅僅是在曹操軍事壓力下形成的,彼此間歷史上并無任何淵源。
隨著劉備在漢中、樊城連續擊敗曹操,實力日益增強,對于孫權來說并不是好事,早在漢中之前,孫劉就因為荊州問題差點兵戎相見,最后只是因為曹操兵進漢中,劉備才不得不以湘水為界和孫權平分荊州。孫權也很清楚,劉備不會再輕易讓步,如果劉備真的擊敗曹操,奪取了襄陽,甚至取得更大的戰果,實力大增,那么想拿回南群就是千難萬難了,
而且如果劉備順江而下,江東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這個時候他同意呂蒙偷襲荊州,也是很現實的決定,第一,奪取荊州可以鞏固長江中游的門戶,第二,可以維持目前的均勢,避免劉備獨大,第三,奪取荊州以后可以把劉備封在三峽以西,避免來自西面的威脅,所以對于孫權來說,奪取荊州穩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江東更為安全,自然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3、鐵桿鷹派繼承人呂蒙是如何拿下戰神關羽的?
呂蒙白衣渡江智取荊州,關羽在攻打樊城的時候是留有預備兵力的,吳國為了迷惑關羽,讓駐守荊州戰場的主帥呂蒙故意稱病,派年輕名不見經轉的陸遜頂替大都督呂蒙。關羽見狀就放松了防備,調集荊州大部分兵馬投入攻打樊城的戰場,雖然關羽在長江沿岸設立了烽火臺防備東吳,但呂蒙讓吳軍化作商旅,白衣渡江騙過了守衛,拿下了荊州后方江陵。
正在樊城前線的關羽軍聽到后方被襲軍心大亂,魏國部隊趁機反擊,關羽部戰敗逃往麥城,吳國軍隊也從四面包圍上來,關羽走投無路在出逃的途中被俘斬首。其首級被送往曹操手中,想將仇恨轉移給魏國,曹操厚葬了關羽,劉備聽聞吳偷襲關羽荊州大怒,盡發蜀國精銳攻擊吳方,最終雖然吳國在陸遜的領導下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蜀國,但吳國也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