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碼頭建國后,武漢的綜合科教實力助推了“大武漢”的形成。漢口的碼頭,租界在武漢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武漢是個綜合性極強的地區,有一定的特殊的江湖氣息,喜歡獨處的人一般很難在這里生存,接下來我們通過熱心的網友們通俗而易懂的語言,實際感受和衡量一下武漢的大。
1、武漢何時開始叫武漢的?
安排和大家分享下。據考證,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武漢一帶活動,3500年前,現在武漢北郊的“盤龍城遺址”,可以作為最早的建城記錄,是商朝方國宮城,為后期的發展打下基礎。暫且稱為“盤龍城”吧,名字很霸氣,哈哈,盤龍城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隸屬楚國管轄,沒有置城。
西漢:西漢屬江夏郡,置沙羨縣,在今武漢市武昌縣西金口鎮。東漢末年,建卻月城和魯山城(今漢陽地區),三國吳(223年)建夏口城(今武昌蛇山),修筑瞭望塔在城內的黃鵠磯上,取名黃鶴樓三國吳(256年)被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屬武昌郡。移治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又廢,被并入沙陽縣。
隋朝時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唐朝時把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武漢從此開始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元朝時(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會,這是武漢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之前均為縣、州。明朝時漢水改道,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清末時,漢口建制為夏口廳(地位同縣)。
1912年,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留漢陽縣,三鎮鼎立。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改夏口縣城區設漢口市,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武漢三鎮地圖1927年,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同年4月武漢市政府成立。1949年5月武漢解放,5月24日合原漢口市、武昌市和漢陽縣城區為武漢市,
2、武漢和武漢人在全國人中的印象如何?
武漢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老武漢人已經逐漸被全國各地前來落戶的人占據了大部分位置,有的是前來買房的,有的是過來做生意的,慢慢地各地前來的人越來越多,將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都綜合融合在這一個地方形成了統一性的包融,因為改革開放的原因甚至連全世界各地人的性格也容入進來了,相互沾染,取長補短,因此,此地,剛來的人開始并不適應,可住過一段時間之后,大多數人都融合在這種氛圍之后基本都被這里吸引住了,沒被吸引的只是少數偏激性格的人很難很不愿意大眾融合的那一少部分短暫接觸的人!因為武漢是個綜合性極強的地區,有一定的特殊的江湖氣息,喜歡獨處的人一般很難在這里生存!是個很鍛煉人的地方!待久了的人才深有體會!一般在武漢生活過的人出去之后給人的感覺非常老煉!武漢實際上是全國包容性最強的城市!。
3、為什么武漢簡稱漢而不是武呢?
為什么武漢簡稱漢,而不是武?這個問題實際與很多城市一樣!簡稱有些是根據歷史上演變而來,一個要上口,一個還要方便稱呼。武漢是由武昌、漢口,漢陽組成,如果以武為簡稱,除字的含意外,也不上口。近代武漢的歷史,是以漢口為商貿出名于世!漢口的碼頭,租界在武漢是獨一無二的,在以前基本都是以漢口的稱呼來代表武漢的。
象武漢周邊過去叫上漢口,下漢口…,去武昌叫做去省上。可見漢口在當時來說,它的繁華,它的人氣,水陸交通都是一流的,現如今,武漢市委,市政府機關都在漢口,從這些看,漢口更能代表武漢,另一方面,武漢三鎮,有漢陽,漢口都是漢開頭,所以用漢簡稱武漢就不足為怪。當然,與其它城市一樣,武漢也有靈活用詞的地方,如武九鐵路,武廣高鐵…武英高速,滬漢蓉,漢丹…總之要講歷史,要有順口,要大眾一下明了,還有區別與其它地名混淆!這就是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簡稱的必須!只是個人認識,不當之處,望大家多提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