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哪個朝代的人提及“南陽”,那一定是東漢末年曹操設襄陽郡以前的南陽郡,所有古人必須符合這種匪夷所思的怪異思維。史書上記載劉秀是南陽郡蔡陽人,大概位置是如今的湖北省襄樊一帶,“南陽說”認定很簡單,南陽就是南陽,戰國末今南陽市區所在地就被人稱為南陽,秦置南陽郡,郡治宛縣,被用南陽代指的記載比比皆是。
1、光武帝劉秀到底是哪里人?是襄陽人嗎?
史書上記載劉秀是南陽郡蔡陽人,大概位置是如今的湖北省襄樊一帶。歷史上各朝代的開國皇帝里,劉秀的知名度不算很靠前,但確實是挺傳奇的一個人,當然這不排除史書的美化,首先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文化程度相當高。我們最熟悉的劉邦、朱元璋這類開國者都是出身草莽,流氓習氣普遍很濃,事實上按我們一貫的認知,能成大事的也大多是這種人,
但劉秀卻算是知識分子出身。他曾就讀于太學,這是當年的最高學府;奪取天下后,也沒有其他皇帝常見的那些打擊知識分子的舉動,不知道是不是受這位開國君王的影響,整個東漢時期的社會風氣都比西漢保守內斂,儒學也格外興盛。盡管如此,劉秀打仗也毫不含糊,昆陽之戰就是標志性戰役,他先是說服八千昆陽守軍堅守孤城,然后親自率領十三人殺出重圍調集援軍,召集到援軍一萬多人。
然后趁流星墜入敵營,王莽士兵人心惶惶的時候殺到,親自斬首數十級,夠傳奇了,此外,劉秀性格溫和,稱帝后沒有誅殺功臣,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他的個人能力非常強,“云臺二十八將”哪個都不比他強到哪去,不用擔心哪個尾大不掉;和陰麗華的愛情也讓后人津津樂道,那句著名的“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就是代表,還有對兄長劉縯的感情等等,至于“劉秀當為天子”之類的讖語就不用說了。
2、南陽郡和南郡有何不同?
東漢的南陽郡和南郡,只有一字之差,都屬于荊州,南陽郡在荊州的最北方,與南邊的南郡相連,南郡中廬縣與南陽郡鄧縣,隔江(漢江)相望,南陽郡,是荊州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地方,郡治南陽城,也稱宛城,東漢的“南都、帝鄉“。曹操“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這里面的南陽,就是指的南陽城,孫堅“比至南陽”也是說的南陽城,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也是指的南陽城,
南郡,郡治江陵,赤壁之戰“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至南郡”,“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隨北還,留曹仁、徐晃于江陵”和孫劉聯軍對峙,“十四年,瑜、仁相持歲余,所殺傷甚眾。”曹仁棄城,退守襄陽,周瑜在江陵就任南郡太守,這里面的南郡多指的“江陵”。因此,南陽,郡、城同名(如長沙),南陽一詞多指南陽城(宛城),如果講南陽郡內某地,常常以南陽X縣全稱,或只稱呼縣名,像“先主屯新野”,“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等,
3、諸葛亮躬耕時期,劉表和曹操轄管的南陽郡郡治分別設在哪兩座城?
不論什么時期,南陽郡治始終在宛城,從來沒有什么兩個郡治的離譜說法。在躬耕地問題爭論中,對“躬耕于南陽”的認定是一個核心問題,“南陽說”認定很簡單,南陽就是南陽,戰國末今南陽市區所在地就被人稱為南陽,秦置南陽郡,郡治宛縣,被用南陽代指的記載比比皆是。地理位置從未改變,名稱也從未改變,而“襄陽說”的專家就不一樣了,“南陽必須在漢水南岸的隆中”“南陽位于襄樊一帶”。
為了隆中屬于南陽,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戰國時期,秦王滅楚,在漢水以南設南郡,泥嘴屬中廬縣,萬山屬襄陽縣,但襄陽專家非要擅自把這個夾縫以南的小山村(無名)留給六年以后設立的南陽郡。西漢時期,“襄陽有阿頭山(陵之大者曰阿)”,但襄陽專家不承認襄陽最高的(隆中)山為阿頭山,偏偏指萬山東邊一個三層樓的小山包為阿頭山,讓人貽笑,其心機路人皆知啊,
東漢時期,盡管眾多史書(包括習鑿齒)均明確指出“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習鑿齒語),但視而不見,睜著眼說這一段漢水“犬牙交錯”(能把這么明確的記載說成犬牙交錯也算本事),還拿與南郡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武當位于漢水以南(在這里專家東西南北也分不清了)來證明隆中屬于南陽郡。等建安十三年曹魏設立襄陽郡,漢水北岸的樊城一帶設立鄾縣、鄧城縣了,隆中還是不能屬于襄陽,一定要屬于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