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獲湖北省第二屆消費者滿意杯金獎。浠水縣是中國湖北省黃岡市下轄的一個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改縣名為“浠水”,屬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20]大別山民俗博物館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花涼亭村大別山民俗博物館(18張),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館。
1、湖北隨州怎么樣?
隨州只能講是一個五線城市,生活便利,宜居不易年輕人求發展。下面具體講講隨州的衣食住行:1、交通動車,高鐵方便去武漢,下漢口如上街一樣方便,市內交通比較方便,公交,共享單車,共享汽車讓你出行無憂,但大多數家庭都會有一輛兩輪,方便買菜和接送小孩。2、景點,現在隨州已有文化公園,白云公園,體育公園等大大小小十幾個,滿足市民早晚娛樂活動。
炎帝神農,西游記,大洪山,銀杏谷,桃源河等可以滿足周末雙日游,所以說景點還是很多的。3、美食及特產馬坪拐子飯,厲山牛肉飯,安居羊雜,豆皮,還有石花粉算得上地方特色!特產有萬店泡泡青,尚市桃子,葡萄,唐鎮馬鈴薯,三里崗香菇等,4、生活水平這是一個五線城市收入,一線消費水平的有點好笑的城市[捂臉]。早上過個早最低5元熱干面了,吃碗帶肉的就十幾塊了,
2、浠水縣經濟怎么樣?
浠水縣是中國湖北省黃岡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1949.3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為108萬人,浠水縣原名蘄水縣,為避免與蘄春縣縣名相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浠水縣。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隸屬黃岡市,處在九江、黃石、武漢的長江開放開發區內,長江水道、柳界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平行過境;黃石長江大橋直跨浠水散花;京九鐵路橫穿境內,并建有客貨兩站,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的網絡。
浠水縣轄15個鄉鎮(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1949.3平方公里。她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斗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歷史沿革編輯浠水在夏商時屬揚州地域,周為弦子國,后滅于楚,屬楚之九江郡,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
秦仍屬九江郡,秦末至楚漢并立之際(約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漢市新洲區內)。浠水縣境屬衡山郡,兩漢至兩晉為豫州蘄春縣地。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析蘄陽縣西部置希水縣(希河以西)、東部置蘄水縣(希河以東,蘄河以西),隸豫州西陽郡,浠水縣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希”為“浠”,縣名“浠水”自此始,隸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2],
隋開皇初,州、郡并廢。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立蘄春郡并領浠水縣、蘄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蘄水縣,并入蘄春縣。因浠河兩岸多生蘭草,浠水縣改為蘭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蘭溪縣為蘄水縣,隸淮南道蘄州。宋隸淮南西路蘄州,元隸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蘄州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義反元,稱紅巾軍,建立政權,國號天完,立國都于蘄水縣治東北清泉寺,并設蓮臺省,總領百官,主持行政,
明初屬蘄州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屬黃州府,均隸湖廣布政司武昌道,清隸湖廣行省漢黃德道黃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屬湖北省江漢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道撤銷,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改縣名為“浠水”,屬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4月隸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1939年)年隸鄂東行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恢復行政督察區,浠水縣仍為其所轄。1949年4月8日,縣城解放,5月,縣人民民主政府(1947年9月成立)由楊祠張坳口遷入縣城,10月,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縣人民政府,隸湖北省黃岡專區,1970年隸黃岡地區,1995年隸黃岡市,[3]1996年,浠水縣面積1993平方千米,人口約1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