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來看,我國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去年達到60%以上。山東百強市數量全國第一截至目前,山東全省16地市當中有15個入圍全國百強市,數量全國居首,杭州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去年達到59.6%,民營經濟占比都以較大幅度領先于青島,山東人均GDP全國前五有人說山東GDP高是因為人口多,人均倒數如何如何,其實從人均GDP一欄可以看出,山東人均GDP排名位列全國各省第五,僅次于江蘇、浙江、廣東、福建。
1、山東的經濟在全國排名怎么樣?
山東經濟是全國第三經濟大省十年前山東還是全國第二經濟大省,但是2008年互聯網經濟騰飛,借長三角之便,江蘇的衍生經濟飛速發展,于是山東被江蘇一舉反超,并且再也沒有回到第二的位置。不過因為經濟規模領先第四名浙江比較多,所以名次還算比較穩定,未來十年也是大概率位居全國三甲。山東人均GDP全國前五有人說山東GDP高是因為人口多,人均倒數如何如何,其實從人均GDP一欄可以看出,山東人均GDP排名位列全國各省第五,僅次于江蘇、浙江、廣東、福建,
并非某些人口中的倒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第六山東是農業大省,給很多外地人的印象是又窮又土收入低,山東比江浙粵這種土豪扎堆的省份是不如,但是比內陸省份還是有底氣的。根據2017年數據顯示,山東人均收入位列各省第六位,僅次于浙江、江蘇、廣東、福建、遼寧,山東百強市數量全國第一截至目前,山東全省16地市當中有15個入圍全國百強市,數量全國居首。
2、山東國有企業過多,民營經濟活力較差,該怎么發展?
在移動互聯已經成為生活方式的時代背景下,青島乃至山東,沒有涌現出一家代表性企業,值得反思,再者,產業結構的調整也任重道遠。靠吃“老本”,走不了太遠,8月24日,2017年中國民企500強榜在濟南發布。山東共有57家企業上榜,其中青島6家,數量位列山東第二,山東的上榜企業,化工、有色金屬企業占了絕大多數。
這類企業的特點往往是盤子大、能耗高、污染大,屬于傳統的行業,去產能的重要領域,以青島的經濟體量而言,入圍數量在情理之中,不丟面兒(濟南僅1家入圍)。不過,如果換一個維度來看,這份榜單暴露的問題更值得思考,入圍這份榜單的山東企業,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少得可憐。尤其是上一波互聯網大潮,山東沒有成長起一家大型的民企,
最近,江蘇、廣東、浙江等省也公布了各自省的民企100強。這幾份榜單,反映出這幾個省份的經濟活力和后勁,江蘇的榜單中,第一是蘇寧控股,耳熟能詳的企業,此外還有途牛等互聯網企業。數據顯示,百強民企中有58家為制造業企業,比上年減少3家,其中,冶金、機械、紡織、石化、輕工企業分別為16家、15家、11家、6家和5家;服務業企業為22家,比上年增加6家,其中新增互聯網服務企業2家;建筑業企業為20家,比上年減少3家。
廣東發布的百強民企榜單中,華為、騰訊、唯品會等在列,浙江的榜單里,阿里當之無愧的第一,榜單前五位行業分別是綜合(33家)、房地產(20家)、機械設備(8家)、汽車制造(5家)、通信(5家)。而山東前不久發布的民企100強中,化工企業仍是主流,在移動互聯已經成為生活方式的時代背景下,青島乃至山東,沒有涌現出一家代表性企業,值得反思。
再者,產業結構的調整也任重道遠,靠吃“老本”,走不了太遠。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最具活力的力量,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整體經濟就強。與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島的民營經濟明顯“欠發達”,數據顯示,2016年,青島實現GDP10011.29億元,成為全國第十二個跨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這其中,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47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僅為44.7%。
全國來看,我國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去年達到60%以上,杭州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去年達到59.6%,民營經濟占比都以較大幅度領先于青島。今年7月,《財富》雜志公布2017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榜的中國企業總計115家,其中80%的上榜企業是地方國企或央企,深圳的上榜企業數量在國內各城市排名第三,位列北京、上海之后,然而,從民營企業這一指標來衡量,深圳卻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共有6家民營企業躋身世界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