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屬豫東地區,隸屬于河南省開封市,是開封市下轄縣中經濟第一強縣,是河南省經濟管理擴權縣,2019年GDp達437億元。新中國成立之后,河南的省會遷到鄭州,人力、物力、財力再與開封無緣、鄭州作為新的省會城市,存在去“開封化”的思想,加之黃河開封段已形成地上懸河,不利于安全,很多國家重點項目和大型投資與開封擦肩而過,本地市民皇城省會情節較重,思想偏于保守、安于現狀,種種原因綜合起來,開封發展相對緩慢,淪落為四線城市也是情理之中,希望開封市能能抓住鄭汴融城的機遇,順應潮流、再次發展起來吧。
1、開封尉氏縣是怎樣的?
尉氏縣屬豫東地區,隸屬于河南省開封市,是開封市下轄縣中經濟第一強縣,是河南省經濟管理擴權縣,2019年GDp達437億元。戶籍人口為95萬人,常住人口為87萬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6億元,尉氏縣東鄰開封市通許縣、周口市扶溝縣,南接許昌市長葛市、許昌市鄢陵縣,西鄰鄭州市新鄭市、航空港區,北與開封市祥符區、鄭州市中牟縣接壤,南北40.7平方公里,東西43.7平方公里,總面積為1307.7平方公里。
尉氏縣地理位置優越,境內有機西高速(尉氏西部至鄭州國際機場)、商登高速(商丘至登封),鄭合高鐵、鄭萬高鐵穿過尉氏縣港尉新區、有三條國道快速路穿境而過,多條省級干線快速路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境內主要景點有青云禪寺、劉青霞故居、太平興國寺塔、阮籍嘯臺、洧川城隍廟等。尉氏的經濟區主要有尉氏縣產業集聚區、新尉工業園區、港尉新區、尉北食品工業區、洧川工業園區和大營鎮區,
2、河南的省會在開封市,為何1954年遷到了西邊的鄭州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簡而言之,洛陽和開封都有不適合作為省會的原因,首先是洛陽,其實唐代以后就逐步衰敗了。洛陽的主要問題是在豫西山區,就洛陽市本身來說,全市地形基本都是山地丘陵,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尤其是被周邊被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嵩山與邙山逆時針環繞,這一點很不利,在古代,由于洛陽地處黃河邊,通過水上運輸維持洛陽運轉還是可以的,但路上交通就很差。當年日軍在豫湘桂會戰中發動豫中會戰,占領豫中平原的大量城鎮包括許昌都比較輕松,占領速度也快,但攻打洛陽就頗為困難,這主要是陸地交通很差,不便于日軍大部隊前進。
從宋代開始,洛陽就衰敗了,到了建國前洛陽更是衰敗,以至于國家將蘇聯援建的大量項目放在洛陽,就是為了重新發展這個城市,洛陽如此,開封呢?開封在北宋是首都,由于這里水運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的出現和汴河對于開封非常關鍵。地處平原的開封,陸地運輸也不錯,但是,開封有著非常嚴重的隱患,就是黃河水患。民國時期,開封的黃河堤壩就很不穩固,黃河水面高于地面七八米,
到了1958年黃河洪災時期,開封也很危險。同時,由于經常泛濫,開封這里不適合修建鐵路,大多地方都是沙土地,鹽堿地,很不穩固,官方資料這么說:從今天開封東北的蘭考到鄭州東側的中牟,水患尤其嚴重。自宋朝以后,由于水災太頻繁,這里甚至沒有過修橋的歷史,而平漢鐵路的重要中繼點就是黃河大橋,鐵路走開封并不現實。
當時平漢鐵路從北京到漢口,是橫穿全國重要的大動脈,非常重要,需要經過河南省,經過反復考察,附近最適合修筑鐵路的就是鄭縣(鄭州)的花園口。同時,還有一些政治上的考量,最終平漢鐵路從鄭州穿過,這還不算,除了溝通南北的平漢鐵路以后,隨后溝通中國東西的隴海鐵路(連接甘肅省蘭州與江蘇省連云港)也經過鄭州。由此,鄭州就非常重要了,成為南北鐵路的交匯點,
3、河南省的原省會開封,為什么成了省內的四線城市?
開封市的興衰可謂“興也交通,衰也交通”。開封因魏惠王打通鴻溝變得更適合農業生產、交通也更方便而首次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首都(大梁),后被秦兵掘開鴻溝、水淹大梁而衰??;隋朝開挖的大運河直至洛陽、西安,開封作為運河交通中轉黃河一段的要沖重鎮,再次在隋唐發展起來(汴州府城),歷經五代直至北宋達到輝煌的頂峰(北宋首都東京汴梁),再經金國(南都汴京)后,由于黃河泥沙淤塞了運河古道、河水泛濫、土地鹽堿化嚴重,加之黃河改道,在元朝(汴梁路)開封已經失去了水運交通的便利,日益失去繁華;明朝開封作為周王府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扒開黃河再次水淹,澤國一片;清朝直至民國,開封雖然作為河南的省會,但京漢鐵路從鄭州跨越黃河的通車,全新的交通方式徹底使開封失去了交通的便利,也注定了這座城市最后的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