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和“子夜”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日出”和“月亮”是兩個不同的自然現象,放在一起沒有任何意義,自飛亭子夜起,不見西岳,如果不是午夜,連太陽和月亮都會看到不見運用互文修辭,形象地表達三峽的高度,1,翻譯:如果不是在午夜,連太陽和月亮都會看到不見,這句話應該理解為看不見孫除非中午;除非半夜,看不見月。
1,翻譯:如果不是在午夜,連太陽和月亮都會看到不見。2.原文節選:從700里三峽出發,兩邊都是山,什么都不缺。巖石堆積如山,遮住了陽光,遮住了天空。自飛亭子夜起,不見西岳。3.解讀:三峽700里之間,兩邊都是連綿的山脈,絲毫沒有中斷;重疊的懸崖擋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午夜,連太陽和月亮都會看到不見
2、“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一句的表達作用是什么?運用互文修辭,形象地表達三峽的高度。“亭午”和“子夜”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日出”和“月亮”是兩個不同的自然現象,放在一起沒有任何意義,這句話應該理解為看不見孫除非中午;除非半夜,看不見月。《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李道元寫的一篇散文,它描繪了長江三峽的壯闊與嚴謹,描繪了三峽四季的獨特風光,展現了一幅挺拔的長江萬里水墨畫。作者簡介:李道元(472-527)樊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范麗之子,南北朝時北魏官員、地理學家。歷任御史副將、北中郎將等職,還擔任過冀州長史、廬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執法嚴厲,被北魏朝廷任命為關羽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郭子恢在銀盤驛被鮑曉部所殺,寫40卷水經筆記。他的文筆雋永生動,既是一部豐富多彩的地理作品,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集,此外,他還寫了十三篇方志和七篇任命書,但都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