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并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關于瀘定橋的資料,瀘定橋位于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么,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
瀘定橋位于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臺、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2根,是橋欄,底下并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于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并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
3、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么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至此,守敵將橋板大部拆去,并在東橋頭構筑工事封鎖橋面,左路軍先頭團——紅四團組織強攻,22名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奪取了瀘定橋,使全軍勝利通過大渡河。戰后:5月29日晚22時許,劉伯承、聶榮臻率右路軍紅一師紅四團先頭部隊進入瀘定城,兩軍會合在瀘定橋東岸,劉伯承走在瀘定橋上,感慨萬千,說:“這里應該立一個碑”。飛奪瀘定橋之后,紅軍左、右路軍會合于大渡橋的東岸,中央紅軍盼望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愿望越加強烈,他們將要北上穿越大雪山,選擇最近的路線與紅四方面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