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業底蘊很強大,張之洞開武漢工業先河以來,武漢就是中國工業化的橋頭堡,雖然不像很多沿海轟轟烈烈,但是確實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堂堂大武漢,華中之心,九省通衢,近現代中國工業和商業的先驅者,坐擁百萬高材生,竟然還發展不起來,被人冠希以大縣城,如果不是因為滿城挖是作為一個武漢人,有一腔熱血頂住壓力做了一些事,雖然有爭議,但確實給武漢帶來了發展,簡直不敢想象會落后多少,陳的到來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也做了實事,可惜時間太短。
1、怎樣更好的發展武漢汽車工業?
武漢汽車主要就是東風了,說實話東風除了日系之外都存在過剩。俗話說挖礦的不如賣工具的,東風應該整合下資源,做個大的開放性平臺出來對外合作,現在各種ppt造車的,估計都很愛輕資產,有這么一個平臺的話,從設計開發一直到量產,我都能給你搞定。有志于造車的,畫好殼子,能拉到錢,就能過來開工,老板有自己的財務和法務部門就行了,萬一敗了,都不用裁多少人。
而且說實話,造車新勢力重新挖一撥人來搞開發,技術和體系基本上也都是挖人帶過來的零零碎碎,一大票一起上各玩各的湊出來的都不成體系,垮掉的更是啥都留不下來,對整個行業的積累和發展都不利。有這么個平臺,標準和技術積累都會帶來不斷進步,從而最終做大做強,武漢作為內陸城市,玩新的商業模式真不如沿海人腦子靈光,倒不如建個平臺專心做好技術了。
2、武漢的經濟發展靠什么來支撐?
武漢不像其他的網紅城市,有國內名企和外資大牌企業。但是確有很多國內前三前五的企業,而且都是大體量功底扎實的企業,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企業都能在武漢找到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舉個例子,烽火,大家可能面面相覷,啥,通訊行業只有華為中興,烽火是啥。但是烽火卻是通信行業的國家隊,在光纖通信和骨干網領域基本上是巨無霸的存在,烽火不是網紅但是確實能提供國家級別的通信全套解決方案,
一年也是幾百億級別的占通信市場四分之一份額的企業。再來一個,大橋局,很多人也是奇怪,啥大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企業,基本上是這個藍色星球最強大的造橋企業,開玩笑說,地球上修橋,外國搞不定來找中國,中國搞不定的來找大橋局,沒事,只要錢到位,地球上就沒有我們架設不了的橋。武漢工業底蘊很強大,張之洞開武漢工業先河以來,武漢就是中國工業化的橋頭堡,雖然不像很多沿海轟轟烈烈,但是確實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3、長江新城發展如何?
作為一個湖北人,也是一個在長江新城買了房的人,來談談對武漢和長江新城發展的看法。從新城選址公布時的興奮到現在的云淡風輕,不期待,也不失望,個人是不太看好新城發展前景的,首先,提出新城建設的那個人已經走了,新的替代者已經到位,按照他們的慣例,每個人都會提出自己一套新的發展理念,前任留下的東西能保留幾分有待商榷,畢竟做不好沒有過錯,做好了好像也也沒多大功勞。
其次,新城選址的核心區是漢口和黃陂交界的地方,每個區肯定都想自己走得更快,能不能協調一致的發展,落實規劃,也要打一個問號,最后,就是目前整個武漢的大環境,需要發展的地方太多了,能投入多少經歷去發展一個新區,而且是沒什么底子的新區也是一個問題,總結就是兩個字,涼涼。再說說武漢,一個又愛又恨的地方,愛的是她相當于是我的第二故鄉,恨的是怒其不爭,
堂堂大武漢,華中之心,九省通衢,近現代中國工業和商業的先驅者,坐擁百萬高材生,竟然還發展不起來,被人冠希以大縣城,如果不是因為滿城挖是作為一個武漢人,有一腔熱血頂住壓力做了一些事,雖然有爭議,但確實給武漢帶來了發展,簡直不敢想象會落后多少,陳的到來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也做了實事,可惜時間太短。武漢如果想要發展,首先要改變落后的城市面貌,畢竟第一映像就是通過眼睛,但是目前看來這是個比較艱巨的任務,舊城改造雖然多,但大多數都是以房地產為主,還缺乏統一規劃,各干各的盤子,感覺凌亂不堪,如果還是這樣,改造好了,也就是樓新一點,高一點而已,沒什么特色,
其次,就是人才,人才還是人才,一百來萬的大學生啊,可是畢業都跑去北上廣深了,我在深圳工作,是個小公司的部門負責人,一個星期竟然就面試了三個從武漢畢業的應屆生,可以想象一下武漢的大學生留下的沒多少,就是留下的,過不了多久也會流失,因為武漢的消費高,工資太他媽的低了,如果上面不采取政策留人,企業不開放思想提升工資競爭力,高端人才都分流了或者被其他城市搶走了,還談什么發展,人才是第一發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