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會稽賀氏、河南賀氏、少數民族賀氏。后來李現在巴西一帶作官,又回到了祖籍四川江油,莊址在唐代汶陽縣境內的泗河南岸,在汶陽川的龜山西北角,到了五代時,因戰亂和動蕩,其后世子孫便遷回祖籍巴西——即今四川江油,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流源的姓氏,在成都平原的周邊淺丘陵或者丘陵地帶,以成都為中心例,客家人分布在"東山區",即龍泉山脈、邛崍山脈交界的地方,有金堂、新都、成都市的龍泉驛區或者在成都平原上的淺丘黃土地帶如簡陽、資陽、資中、內江等。
1、賀氏發源地在何處?
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流源的姓氏。分為會稽賀氏、河南賀氏、少數民族賀氏,賀氏從得姓的時候就是會稽世居大族和江南士族。也是屬于大姓的,會稽賀氏的流源有兩種認為觀點,一種人源出姬姓,一種人源出姜姓。源于姬姓的,為吳王僚慶忌之后,在三國時的謝承《會稽先賢傳》中,記載的有“賀本慶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吳,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
王子慶忌挺身奔衛”。當時慶忌去衛國的時候,他的妻子和兒子則是去了會稽山隱居,后來他們就被稱為慶氏,到東漢時期,其后人因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而改為賀氏。源于姜姓的,是春秋齊相國慶封之后,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有一個支孫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就以父名為氏,改為慶氏。后來慶封掌握齊國朝政,在齊景公繼位后,慶封去了吳國。
到東漢時期,后人因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而改為賀氏,而少數民族的賀氏,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的。比如鮮卑族的,拓拔部中的賀蘭氏、賀賴氏,就改為賀氏,賀氏的得姓始祖為賀純,賀純,字仲真,會稽人。他自幼聰明好學,很有才識,在漢安帝時期,被舉為賢良方正,他因學識過人,幼治國安邦之策,故而深受漢安帝的信任和器重。
2、兩湖填四川,我是四川人,祖籍湖北作為四川人的你,祖籍是哪里的呢?
四川鄰水先祖李珍,宋時居湖廣省黃州府(湖北黃崗縣)儒學正堂衙內安身,后移城內南街娶妻生三子:金德、銀德、銅德,金德公遷居麻城縣孝感鄉,娶朱氏生子活修,活修、妣陳氏生子早富,早富、妣陳氏生子倫綱,倫綱、妣周氏生子萬性,萬性、妣邱氏生子李仲,李仲、妣陳氏生子李錦,李錦、妣林氏生二子李錫、李釗,李釗、妣楊氏三生二子:李錫、李樂。
釗公、妣楊氏三,隨兄錫公在河南開封府桂閣縣任所,同享榮華,年幼輕浮,命他管糧倉,私賣倉谷,錫公不知,被眾紳告之,上司批捉,釗公逃回原籍后,上司捉拿甚急,乃夫室商議,各自逃生,釗公遍游天下,不知所終。入川祖楊氏三,率子李芝、李樂弟兄,于明已卯(1399年)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移入四川省鄰水縣太安鄉(今太和鄉)太安里二甲李家溝落業定居,
李芝公返歸原籍。樂公后裔有移居墊江縣等地,老字輩時大學正良萬業永興陽及第登金榜月中定朝綱開基本仁厚傳代懿禎祥施澤喜長遠發達自隆昌八大房合族字輩四十字敬宗逢泰運睦族致祥光仁孝培基厚詩書沛澤長為儀翔上苑用慧協當陽南楚先根在芬名振古香入川九世祖鳴春公,于嘉慶癸亥歲(1803年)邀集鄰水八大房合族,將“興”字品為“敬”字輩。
3、李白后裔生活在哪里?有家譜嗎?
李白有后裔嗎?這個問題,似乎毫無意義,因為在李白逝世半個世紀后,其生前好友范倫的兒子范傳正作《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開篇之首便說“絕嗣之家,難求譜諜”,但認真讀完碑序全文,會發覺“絕嗣之家”的說法不僅武斷,而且與其后文的記述也有矛盾抵牾處。序文的后面記述他在當涂尋訪李白的后裔,歷經三四年,只找到李白的兩個孫女,
據兩孫女言,其父伯禽已于貞元八年(公歷792年,時當李白逝世26年后)去世,“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十分明白,據此而肯定李白為“絕嗣之家”,顯然缺乏充分的說服力,因為“不知所在”,只能說明那位出游在外的兄長情況不清楚,或者說是下落不明,并非有死在外面甚而至于是絕后的意思。那么,時至,是否還真有李白的后裔呢?這實在是一個很難考證的問題,
不過,自稱為李白后裔的,至少曾見到過這樣兩例。一是讀張書城先生《李白家世之謎》(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版),在《李白的東魯親族》一文中,張先生對李白在東魯的親族作了比較詳盡的考證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李白寓家東魯也是一千二百年前的事了,時至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東魯還有沒有隴西成紀李氏李輔、李白的后裔呢?這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