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劉琮勢力和荊州的地方勢力,不會看好劉備這一點人馬,能守住荊州。劉備如果聽了諸葛亮的話,提前攻取了襄陽,占取荊州,也免不了被曹操圍困攻打,襄陽城堅固,是荊州首府,有荊州大軍駐扎,劉備那一點人馬,夾雜著百姓,攻襄陽是不大可能的,在東吳的孫權氣怒之下是給荊州城埋下了禍根。
1、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么不先攻打荊州?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自從夷陵之戰之后,蜀漢就再也沒有和東吳打過仗了,雙方重修盟好,共伐曹魏。而且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孫權也派兵進攻曹魏的淮南地區,響應諸葛亮的北伐,那么有的人就要問了,諸葛亮為什么不伐荊州,而只攻雍、涼二州呢?1.出師有名:我們知道東漢是被曹魏篡的權,國賊是曹魏,劉備建國以蜀漢為國號,當然饒不了曹魏。
所以諸葛亮要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進行北伐,可謂出師則名正言順,2.戰略規劃:三國時代,一強兩若,如果諸葛亮先攻取荊州,勢必和東吳兩敗俱傷,到時曹魏就有機可乘,一舉統一天下。這個道理誰都懂,所以兩家同盟,共同進攻曹魏。在孫權稱帝的時候,兩家已經劃分好,將來如何分割北方的地盤了,這屬于諸葛亮的戰略規劃,3.荊州實難攻取:益州的地方易守難攻,敵人攻進去,你也打不出來。
2、劉備為關羽報仇,為什么不先搶奪荊州,再攻打東吳?
應答:劉備不是劉邦,諸葛亮也不是韓信,先看看劉備的前半生飄無定所,靠寄人籬下過生活,自從得了孔明之后才有了三分天下的目標,得了荊州,益州后劉備就有點坐不住了,趕緊的自封個皇帝當當,既然姓劉,也過一下皇帝隱,悉知關羽在荊州人亡城丟,張飛相繼去世,此時的劉備已是輸紅了眼的賭徒,哪顧孔明,趙云的勸告,發動一次弱智樣的夷陵戰爭,
劉備忽略自己的國力,荊州一丟,關張已亡,且丟了荊州幾萬精兵,此時的蜀國己是葉落千丈,沒有了左右手,戰斗力削弱一半,現劉備放開荊州直接打吳國是想找孫權拼命,把所有賭本都壓上去了,但這賭博是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沒有,劉備是氣昏了頭,你在跟吳國拼命時,曹丕正在大量集兵于處圍,曹丕最喜歡的是看到兩敗俱傷結果,若不是陸遜看破玄機立即下令不再追擊,立即退兵,是正中曹丕下懷,順勢而為合圍收拾這些殘局,拿下了東吳蜀國還有戲唱嗎?所以無論劉備先打哪兒都是得不傷失,其結果都一樣,劉備想法是宏偉的,你搶荊州,我要你孫權的江東,就這么簡單,其結果就不介紹了,劉備拼博一生就此基本上畫上句號了!。
3、關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什么沒算到東吳會偷襲荊州?
關羽攻打襄樊,當時人人濟濟的蜀漢集團毫無察覺,也沒有采取任何的軍事外交手段響應關羽的軍事行動,進而導致關羽兵敗被殺,這是個歷史懸案,《三國志》對這段歷史記錄都是不清不楚,善于演義的羅貫中也沒有很好地處理這個歷史事件,也是語焉不詳。主要的原因還是蜀漢集團沒有很好地史官系統,很多歷史情節都無法還原了,只能任由后人猜測,
我們暫且認為諸葛亮料事如神,那他為什么沒想到東吳會偷襲荊州呢,我們姑且來分析一下。一方面,關羽攻打襄樊的軍事行動,可能根本就不在劉備集團的謀劃之中,完全是關羽的個人軍事行動,歷史上,關于關羽的軍事才能,其實記錄的很有限。最知名的有兩處,一處是關羽斬殺袁紹軍之主帥顏良,解了曹操的白馬之圍;另一處便是關羽的襄樊之戰,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
其實,關于關羽的軍事才能,歷史上還有一處記載,那就是赤壁之戰后的絕北道一事。但是很可惜,這段歷史記載不沒有出現在關羽傳里,而是出現在了魏書《李通傳》中,且也語焉不詳,僅僅提到劉備和周瑜圍困曹仁于江陵,關羽奉命絕北道,也就是負責隔斷曹魏集團襄陽與江陵之間的聯系,關羽以小股部隊不斷襲擾曹魏集團增援江陵,在路途設置像鹿角一樣的木質障礙,遲緩曹魏增援部隊的行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