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意味著寒冷將至,冬至那天是白晝最短的一天,黑夜卻變長了,三、冬至的民俗,冬至代表什么,一、冬至的含義冬至,又被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節氣之一,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過后,我國各地氣候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冬至天氣特點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