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戰略進攻需要各方配合,郾城勝利缺少史料,據說被南宋朝廷所滅(具體原因眾所周知),岳飛取得了郾城的大勝,岳家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實力,岳飛不退兵,朝廷斷其糧草,軍隊不戰而屈人之兵,岳飛率領他的岳家軍在郾城上與金兀術決戰,所以南宋政權使郾城之戰失去了意義。
延緩了南宋的滅亡?還是加速了岳飛的滅亡?怎么說呢?如果南宋能夠取得勝利,收復汴京,意義非凡,因為當時黃河以南的金人統治已經岌岌可危,軍心已經渙散,信令不通。只是南宋政權放棄了這個大好機會。所以南宋政權使郾城 之戰失去了意義。意義是延緩南宋滅亡,加速岳飛死亡。
1140年5月,晉國撕毀和約,以金兀術領兵南下,大舉入侵,很快占領了中原和陜西。金兵的毀約激怒了朝廷的愛國將領。他們奮起反抗日本人,打敗了金軍,落荒而逃。岳飛率領他的岳家軍在郾城上與金兀術決戰。戰斗從下午一直持續到天黑,血流成河。叫喊聲和殺戮聲響徹天空。岳家軍勇猛異常,將金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數十萬大軍。岳飛取得了郾城的大勝,岳家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實力。
郾城勝利缺少史料,據說被南宋朝廷所滅(具體原因眾所周知)。但根據周圍的史料,當時的游牧民和騎兵有15000人,隨后約有10萬步兵。但岳家軍的具體記錄不詳,像楊再興這樣在前哨殺敵的有幾百兩千人,但戰后殲敵的數字我真的沒見過。從后果來看,金兵的軍隊應該損失不小。重騎兵一旦斷后就跑不動了,被追殺沒有隊形一直是戰場上的噩夢。
4、岳飛在抗金中重要的兩場戰役分別是什么(1)古人對君主的忠誠在起作用,這是岳飛“精忠報國”教育的必然結果。(2)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是關于后勤的,岳飛不退兵,朝廷斷其糧草,軍隊不戰而屈人之兵。(3)戰略進攻需要各方配合,岳飛很難完成一支軍隊,周圍的軍隊都撤走了。岳飛不能一個人說話,(4)岳飛可能想回去爭取更多人和朝廷的支持(因為當時北伐無望),只有重新組織新的力量才有可能重新探索北伐。總之,岳飛當時并沒有對朝廷絕望,所以他選擇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