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原因生理性黃疸,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所致,通常認為,足月兒<221μmol/L(12.9mg/dl),早產兒<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可以自然消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即新生兒早期除膽紅素代謝的特點外,同時有明確的使黃疸加重的疾病或致病因素存在。
1、嬰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
成人的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為3.42~17.1umol/l(0.1~1.0mg/dl),當人體血中膽紅素水平達到68.4~85.5umol/l(4~5mg/dl)時,皮膚會發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眼珠這么黃,有些不正常,是不是?許多人一下子就聯想到了“肝炎”,的確肝炎可以導致皮膚黃染。那么剛出生的新生兒皮膚發黃是為什么呢?難道也是“肝炎”么?“肝炎”表示躺槍,有可能孩子的黃不是他的問題,
那問題出在哪呢?新生兒從母體中娩出后,需要一個人面對外界的環境。有些寶寶擔心自己不能適應外界環境,大量制造紅細胞備用,結果卻發現一不小心造多了!這就尷尬了,有的紅細胞正事不做,玩起了疊羅漢。輸送養份、氧氣的事情丟到了九霄云外,非常經典的演繹了“三個和尚挑水吃”的故事。機體出現了缺氧癥狀,紅細胞被機體內的當成廢物清除,其中的膽紅素便釋放出來,
膽紅素釋放的越多,對身體的危害越大。足月兒臍血<42.7umol/l(2.5mg/l),24小時<102.6umol/l(6mg/l),48小時<128.2umol/l(7.5mg/l),3~7天<220.6umol/l(12.9mg/l)為正常情況,如果存在肺部感染的情況,更需要積極的控制黃疸指數。
2、為什么現在的一些嬰兒剛出生就黃疸過高?最標準值是多少?懷孕時怎么防范?
新生兒黃疸為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表現之一,通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新生兒期均會出現暫時性總膽紅素增高。膽紅素正常數值正常成人血清膽紅素低于17μmol/L(1mg/dl),當超過34μmol/L(2mg/dl)即可出現黃疸,新生兒由于毛細血管豐富,當血清膽紅素超過85μmol/L(5mg/dl),則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
黃疸原因生理性黃疸,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所致,通常認為,足月兒<221μmol/L(12.9mg/dl),早產兒<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可以自然消退,胎兒出生后由于血氧分壓突然升高,紅細胞破壞過多,旁路膽紅素來源增多,膽紅素氧化酶含量高。新生兒肝功能不成熟,肝臟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功能差,
肝-腸循環不成熟。這些因素的綜合結果使新生兒血中膽紅素增多而發生黃疸,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即新生兒早期除膽紅素代謝的特點外,同時有明確的使黃疸加重的疾病或致病因素存在。病理性黃疸黃疸常見的原因體內出血:如較大的頭顱血腫、皮下血腫、顱內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引起血管外溶血,使膽紅素生成過多,同族免疫性溶血:見于母嬰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國ABO溶血病多見。
感染:細菌、病毒、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和原蟲等引起的重癥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引起的敗血癥多見,腸肝循環增加:先天性腸道閉鎖、先天性幽門肥厚、巨結腸、饑餓和喂養延遲等均可使胎糞排泄延遲,使膽紅素重吸收增加。其他疾病有:小兒球形紅細胞升高癥、小兒圍產期疾病等,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很可能發展為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產生損傷甚至可以致死的“核黃疸”。
孕婦預防黃疸孕母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如孕母有黃疸病史可口服黃疸茵陣沖劑。自確診的服至分娩,服藥時間以兩個月以上為宜,嬰兒出生后,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時破損感染,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后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饑過飽,并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