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有人說武則天建立新朝,要有新氣象,所以要遷都,這純粹是扯淡,自古以來即使是改朝換代也很少遷都,遷都是一件大事,都城搞不好,國家都容易滅亡,武則天不會為了這個形而上的理由遷都。
1、武則天遷都洛陽改唐為周,為什么最后還埋在長安?
洛陽本是隋朝東京,619年隋皇泰主禪位于王世充,洛陽成為王鄭政權的都城,621年,唐滅鄭后不久,廢除東都。洛陽成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時,改名洛陽宮,太宗政府曾三次搬遷到洛陽辦公,歷時兩年有余。657年唐高宗把洛陽定為永久性的東都,朝廷事實上已于太宗時期分三次遷到洛陽。但在657年,它被正式定為第二個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宮,
每個部和每個衙門都在洛陽設分支機構,662年甚至還在那里辦起東都國子監。從此,整個朝廷經常遷往新都去處理公務,長期成為定制,雖然在空蕩蕩的京師始終保留著一個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實際上不但整個皇室及其隨從,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機構在這幾次遷移中也轉移一空。幾次遷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亂,而且耗資巨大,眾多的扈從人員給所經之地帶來了貧困,他們經過的地區通常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免繳賦稅,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所造成的破壞。
高宗時期,朝廷遷往洛陽不少于七次;高宗統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主要在洛陽居住,682年,朝廷最后一次遷往洛陽,683年后期高宗死后,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遷往洛陽,一直到701年。朝廷在東、西兩個京都之間來回遷移,使帝國財政極度緊張,洛陽需要建造許多新的宮室和官署,以提供一個京都的必要設施。耗資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時期不斷進行,
因此,進行這一新的和花費極大的工程,一定是事出有因。對遷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釋。長安是西北地區的自然中心——當西北貴族集團已處于統治地位時,它是文職官僚機構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年前已成為帝國政治勢力所在的東部平原附近的另一個中心為新都,這本身是一個象征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勢力的全盛期已經過去了。
遷都又是一個旨在取悅于許多東北出身的官員的行動,他們在高宗時期當上了高官,并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熱心的支持者,第二種解釋純粹是經濟方面的。長安位于比較貧窮和生產不發達的地區,易遭受長期的嚴重干旱,從外地供應長安谷物既困難,費用又極大。供應洛陽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復雜的河渠網系,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沒提供完整的答案。
在朝廷遷往洛陽時期,長安地區有時是繁榮的,而新的東都有時卻遭受饑荒災害,很可能有第三種因素常常決定了遷都,這一因素就是被傳統歷史學家所強調的武后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據說在駭人聽聞地除掉王皇后和蕭淑妃以后,迷信的武后常看到她們的鬼魂作祟,因此她感到繼續住在長安是不能忍受的,701年10月,武后政府遷長安,可能是要減輕在洛陽積聚的反對她所寵幸的人的壓力。
703年朝廷又遷回洛陽,706年11月,唐中宗政府再次把政府遷往長安。709年,關中大旱,唐中宗本欲遷都洛陽,但遭到了韋后的反對,因韋后的政治根據地在關中,同時,中宗時期的特征是饑荒連年不斷。705年的一次大洪水使河北的17個州受災,同時淹沒了渭水流域,706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旱災,它從冬季持續至707年夏初,結果造成了關中、河北和河南的饑荒。
708-709年又發生嚴重的饑荒,當時糧食必須通過陸路用大車從大平原和從江淮地區運往長安,早在中宗初期,李嶠和宋之問已力促他永遠遷都洛陽,現在大臣們又重提此議,但韋后利用他對皇帝的影響,加以阻撓。崔湜企圖另辟一條跨山區經商州的通往南方的路線,這個嘗試是一次災難性的和勞民傷財的失敗,中宗之死沒有解決這一問題。
睿宗和玄宗的新政權仍很不穩固,所以不可能離開長安,而自然災害循環反復,不斷發生,711年,河東汾水流域發生一次大地震,很多人喪生。712年春長期干旱,另一次在夏初,712至713年渭水流域和長安京畿區發生嚴重饑荒,714年又有一次嚴重干旱,713年玄宗決定遷都洛陽,但他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政治危機使此行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