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的情結從網上獲知,池州至樅陽的長江大橋開通了。池州長江公路大橋籌建工作也在積極推進,據池州長江公路大橋設計師、中鐵大橋院集團副總經理張強介紹,大橋位于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腳下,大橋在建筑造型設計上充分體現了當地文化和環境的需求,整體造型生動,實現了橋梁建筑與美學、人文的融合統一。
1、池州大橋有沒有通車?
池州長江公路大橋籌建工作也在積極推進。隨著皖南高速公路網的逐步完善,北京、山東、安徽等地與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南部省份間的長途過境跨江交通將由南京、九江轉由我省通行,而我省的沿江高速與合銅黃高速在池州江口相連,因此,在池州江口建設長江公路大橋非常必要,擬修建的池州長江公路大橋,連接池州市貴池區江口與安慶市樅陽縣桂家壩,設計車速100km/h,雙向六車道,全橋長5300米,預算總投資超過2.6億美元,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發改委擬定的“十一五”長江干流橋梁(隧道)建設規劃。
2、池州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樅陽到池州僅需30分鐘,你怎么看?
很好,交通更方便,帶動池州及周邊發展,重大利好8月31日上午10時18分,由武漢設計建造的池州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這座橋“顏值”頗高,多項新技術國內首創,該橋由中鐵大橋院總體設計,中交二航局承建,位于長江下游貴池河段,連接銅陵市樅陽縣和池州市。大橋全長約5.8公里,跨江主橋長1448米,為不對稱混合梁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跨828米,在國內同類型橋梁中跨度位列第4,
大橋采用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100公里/小時。池州長江大橋采用多項創新技術,大大提高了大橋的使用壽命,其中,“皮膚功能混凝土”和鋼橫梁集聚錨錨固技術,為國內首創。據大橋建設方中交二航局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大橋主塔根據仿生學“皮膚效應”原理,經過300多次的實驗,研制出一種性質和功能梯度變化的新型非均質復合混凝土材料,成功應用在大橋主塔施工中,
同時,建設者將大橋主塔108根斜拉索錨固在6道鋼橫梁上,整體呈放射狀伸向橋身,首創分組集聚錨錨固工藝。這些新材料、新工藝,改變了大橋主塔的受力結構,提高了索塔塔柱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觀賞性,使結構功能性和經濟性達到最優,據池州長江公路大橋設計師、中鐵大橋院集團副總經理張強介紹,大橋位于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腳下,大橋在建筑造型設計上充分體現了當地文化和環境的需求,整體造型生動,實現了橋梁建筑與美學、人文的融合統一。
3、池州長江大橋六月底建成通車,樅陽前往池州將實現“直達”,你怎么看?
一座橋的情結從網上獲知,池州至樅陽的長江大橋開通了,橋的誕生,垂直了江南與江北的距離,也垂直記憶深處那些零零碎碎的往事。渡口、柳堤、泥沙的路,以及走過的年華,一下子清晰起來,對岸是母親的故鄉。在那個名叫青山鄉紅葉嶺的地方,承載過多少思念的淚水,只有母親以及母親的父母才知道母親是六一年從江北遠嫁來的,嫁到這個生養我的皖南小山村,
從此,在300里的路途中,兩岸往往返返的腳步,詮釋了什么是跋山涉水,什么是愛與親情。母親是獨生女,出生時外婆已四十開外,中年得女,外婆歸功自己求神拜佛的結果,是從西天求來的一朵云,這也是母親名叫求云的來歷。母親自然成了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十七、八歲還戴著銀鎖,還在上著學,到了二十歲,也就是國家號召大辦工業的1958年,母親摘下脖子上的銀鎖,報名參加招工去了。
父親也是在這一年被招的工,所不同的是他從田里爬上來,泥糊著腿去的,那時候,池州、樅陽統屬安慶地區,于是父母被招工單位集中一起,派到上海機床廠去學徒。學成之后,又一同分到在安慶機械廠當工人,姻緣際會,促成父母訂了終身,經歷三個饑餓的荒年,國家又召號大辦農業,所有從農村招的工人,又一刀切地下放原地,就這樣,母親便又跟隨父親回到江南,做回農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