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前廣州和深圳的通用語言都是粵語,由于廣州歷史悠久,居住在廣州本地的人數量上占主導地位,所以無論是省內還是省外的務工人員過來了都會學點粵語以便在這個地方工作,是主動適應這個城市的體現。廣東雖然講粵語的城市很多,甚至為主流,不過不說粵語的城市也很多。
1、廣州現在是不是很少人講粵語?
唔使講嘢,全球有超過一億人講粵語(白話),作為一名土生土長既廣東人,點可以唔講粵語?!首先,本人系廣州郊區人士,在鄉下,外來人比例遠沒有市區多,因此好多過來做生意或者打工既外省人,一般都識講幾句粵語。就算唔識講,起碼會聽得明一些基本既意思,其次,小朋友在學校講普通話已經系一種習慣,但系一般返到屋企都會轉返粵語,因為我地呢邊語言環境就系咁既,講得多普通話好容易被人笑系撈仔。
2、廣東的朋友你們一般說粵語多還是普通話多?
本人土生土長廣州人,并從事粵語培訓7年的經驗,接觸的廣東人群五花八門,相信可以小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一、分人群和年齡。(1)原籍廣東人:90前一代:這一類型的廣東人基本是百分之九十說粵語(當然普通話也可以說,但有廣東口音),不論是上班上學還是閑暇談論,因為從小到大看香港tvb的關系,再加上那個時代是粵語歌百花齊放的年代,他們的粵語在大腦中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本能。
這類型的人群除非父母一方是說普通話才可以將普通話說得很標準,如果父母雙雙廣東土著,那么注定說普通話會帶有廣東口音,比如無法翹舌,參考——香港人說普通話。90后一代:這一代因為不僅看tvb長大,還因為在童年時期(語言定型期)接觸了互聯網時代,接觸了大量的普通話的影視劇、游戲、歌曲,從而使得他們從容掌握雙語——不論是粵語還是普通話,都是說得非常66666的。
同時,根據不同的工作環境和談論場合可以自由切換普通話和粵語,(2)新籍廣東人口。這類型多是父母做生意或者根據廣東入戶政策一步一步技能入戶等新籍廣東人,因為父母雙方都是說普通話,所以導致在童年期并沒有很好地塑造粵語。童年時刻經常會有不會說粵語或者怕粵語說得不標準而產生略不敢開口交流,如果在公立學校會更加明顯,
3、廣東話(粵語)的發源地是在廣東哪里呢?
揭穿封開是廣信治所的偽說一、廣信”文化:關于家鄉歷史的建構近幾十年來,很多地方都競相爭奪一些地域標簽與文化符號,不僅爭奪歷史名人的祖籍、出生地、活動地、墳墓所在地,典型的例子如曹操、李白、楊貴妃、袁崇煥、劉三姐等;也有不少搶奪與恢復古地名、地標的情況,如襄陽、赤壁、華容道等。這些爭議可能或多或少與歷代行政區劃的調整、鄉土認同情結有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們能為地方政府“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策略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與文化自信,并通過旅游開發、招商引資等途徑推動地方經濟等,
因此,爭奪這些文化符號將為地方政府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政治資本與社會效應等,其背后實質上是地方經濟、政治等多種利益的博弈。“廣信”之源聚訟不已近幾十年來,兩廣地方政府與學界圍繞著“廣信”這一文化符號也引發了不少爭論,“廣信”的歷史依據是它曾是兩漢時期交阯刺史部(后為交州)以及漢魏六朝時期蒼梧郡的治所,因它在漢代嶺南地區的政治核心地位,故被譽為“嶺南文化古都”、“廣府首府”等。
出于此,“廣信”可謂是一個相當優質的“地域標簽”與“文化符號”,誰擁有它,誰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但學界對蒼梧郡廣信縣治所故址聚訟不已,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廣西梧州說”與“廣東封開說”,還有人為調和二說而提出折衷的見解。我們首先看看歷代史籍傳統的說法——“廣西梧州說”,“廣信”之得名,當因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嶺南地區“廣布恩信”。
根據《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元和郡縣圖志》、《輿地紀勝》、《讀史方輿紀要》等歷史地理典籍資料,皆認為漢代蒼梧郡廣信縣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市區,后代眾多學者均對此無異議,然而1947年,羅香林先生率先提出“廣東封川說”,認為“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蒼梧郡治的廣信”。1952年廣東政區進行調整,封川縣與開建縣合并為封開縣,“封川說”自然也就成為“封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