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牛肉火鍋也是廣東特色美食,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比較“高大上”。只不過廣東氣候炎熱,飲食習慣偏清淡,廣東火鍋除本地人外都會覺得比較寡淡,因此不如四川、重慶火鍋那么容易刺激食客的味蕾,所以在全國不如川味火鍋流行,甂爐就是傳統形態的火鍋,中間下碳的那種。
1、都說食在廣東,為什么廣東沒有自己的特色火鍋?
廣東有特色火鍋,只是你見識少而已。廣東人稱火鍋為“打甂爐”〔經常有人寫為“邊”,但是古漢語詞典上是“甂”讀bian一聲〕,打邊爐一詞,清代《廣東通志》已出現:“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有意思的是,《蘇軾文集》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羅浮穎老取凡飲食雜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曰善,詩人陸道士遂出一聯句云:‘投醪谷董羹鍋內,掘窖盤游飯碗中’。
東坡大喜,乃錄之”這“谷董羹”是什么呢?楊子靜在《粵語鉤沉》論打邊爐中,據引《大清一統志》指“好作谷董羹”,糸“惠州習俗”,始見于宋,當為近代打邊爐之祖型,可見,廣東人吃火鍋早在宋代就有記載,這可比忽必烈的涮羊肉和四川、重慶火鍋可是要早得多(辣椒在清嘉慶才傳入四川)。只不過廣東氣候炎熱,飲食習慣偏清淡,廣東火鍋除本地人外都會覺得比較寡淡,因此不如四川、重慶火鍋那么容易刺激食客的味蕾,所以在全國不如川味火鍋流行,
廣東火鍋湯底清淡,這點和北京涮羊肉差不多,講究一點的會用魚、牛骨、豬骨或雞熬湯做鍋底,簡單的就直接是清水加姜絲、蘿卜片。涮菜多為海鮮、牛肉片、雞肉片、魚片、牛肉丸、各式魚丸、豬雜以及時令蔬菜,也有用蛇、穿山甲、鹿肉等山珍野味;蘸料多喜歡用椒圈豉油,潮汕地區則喜歡用沙茶醬,這里介紹兩款廣東特色火鍋:一、毋米粥。
毋米粥是廣東順德大良鎮(古稱太艮,皇帝御批時由于將太字下面一點寫得太低而與艮字相連,鄉紳誤讀“大良”,大良便以此得名)的特色火鍋,也是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毋米粥精選上等泰國香米,選用順德城古井中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天然井水和優質清遠麻雞精心熬制成高湯,再將用食用油泡制好的香米放入澄清濃香的高湯內,用大瓦煲精心熬制數個小時,待香米完全酥爛后,用密格網篩隔去米渣瀝出粥水,形成色澤乳白透亮、細膩濃滑、米香四溢的上等粥水。
其驚奇之處是米完全溶于水,水米融合、柔膩如一,所謂“毋”也就是“有米不見米,只取米精華”。取其粥水為鍋底涮食,既能保存食材的本味,粥底又能吸收食材鮮味,可謂“一舉兩得”,二、潮州牛肉火鍋。潮州牛肉火鍋也是廣東特色美食,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比較“高大上”,潮州牛肉火鍋以牛骨湯加蘿卜為底,涮食牛的各個部位以及腐竹、蔬菜、粿條等。
2、廣東人吃火鍋為什么叫“打邊爐”?
正確的寫法是“搭甂爐”,搭就是湊在一起進行的意思。甂爐就是傳統形態的火鍋,中間下碳的那種,整個的意思就是湊合起來共用甂爐煮食,搭字讀打音是口語中為遷就語音環境而出現的韻尾丟失,不只是搭甂爐,搭電話(線)、搭的(士)、搭工都讀成[打],并且打字還成了中文里的正式寫法了,假如寫本字“搭”反而會被人說你寫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