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廣東人吃福建人”不是指廣東人將福建人燉湯爆炒,而是因地緣關系,廣東與福建歷來都是有許多交集的地方,尤其是近代歷史,廣東與福建人都是外逃最多的省份,相對來廣東人腦子更靈活,語言文化天分相對比福建人更勝一籌,所以廣東人的競爭優勢就勝于福建人,如當你提起海外的華人華僑,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廣東人,另外在國內,同樣是改革開放最早的,享受同樣的政策,而廣東省的經濟水平就秒殺你福建省,同樣是經濟特區,深圳一個區就完勝你廈門。
1、為什么廣東人吃福建人,不犯法么。我不是福建人去廣東有沒有危險?
這里說的“廣東人吃福建人”不是指廣東人將福建人燉湯爆炒,而是因地緣關系,廣東與福建歷來都是有許多交集的地方,尤其是近代歷史,廣東與福建人都是外逃最多的省份,相對來說,廣東人腦子更靈活,語言文化天分相對比福建人更勝一籌,所以廣東人的競爭優勢就勝于福建人,如當你提起海外的華人華僑,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廣東人,另外在國內,同樣是改革開放最早的,享受同樣的政策,而廣東省的經濟水平就秒殺你福建省,同樣是經濟特區,深圳一個區就完勝你廈門,
2、福建人和廣東人為什么喜歡煲湯?
我是粵西湛江人,祖先是福建移民,煲湯確實在我們這里很盛行。我們這兒有廣東老火湯,但更多的是一種“快湯”,如豬雜湯、牛肉湯、雜魚湯、沙蟲湯、沙螺湯等,煲得久一點的一般是燉盅,如地膽頭老鴨、五指毛桃燉雞、茯苓排骨等,我們湛江煲湯,不喜歡像北方一樣燉得爛爛的,軟軟的,我們這講究湯清,原汁原味原形。一碗湯配一碗飯,就是一頓早餐或午餐了,
蘸味也很簡單,就是生抽加蒜子,或是鹽加一點湯。為什么愛喝湯?我個人理解有三個原因,一是廣東福建比較傳統。煲中藥或是煲涼茶作為養生之道,已深入人心,從而推廣到用煲湯來食補食療,老火湯里面的食材(如肉和骨)有時會棄而不食,北方朋友會覺得可惜,但我們視之為“藥渣”呵呵呵。不過,“快湯”里的食材都是可以吃的,是送飯的喔!二是廣東天氣濕熱的原因,
夏天幾乎占半年時間,氣壓低,易出汗,消耗大。為了滋補、養胃和消化,喝湯最合適,補水補油補鹽補肉補菜,再配上一碗飯,一次性全補了,我爸以前做小生意時,最喜歡煲一大鍋豬肉青菜湯,再煲一鍋飯,全家七八口人一整天吃這個,營養也夠了,個個身材苗條,哈。三是一種集體共享的精神,我們這講究“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一家十幾口人,幾條魚幾只螺幾塊肉怎么分?特別是窮的時候,食材真的很有限!煲一大鍋湯最合適,都有得喝有得吃,一家子坐埋一起分享,其樂融融,享天倫之樂,這種感覺是不是更好呢?。
3、廣東人有福建血統嗎?你怎么看?
一句話,廣東大部,特別是沿海其實就是福建人的殖民地,福建人古代就是唐兵,加入了越族母系南蠻血脈后,更增血性,特別能打,霸氣側漏,南人北相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東南亞的華僑華人說的唐山就是指這塊唐朝中后期發兵占領后建設的故土,他們死后的墓地朝向就是福建,地理位置上,福建廣東挨在一起,為了防止福建坐大,把潮州府割給了廣東,里面填滿了福建興化府莆田人和漳州府的閩南人。
戰亂導致福建莆田人后期繼續移民到了雷州半島,湛江茂名的電白都是其移民后代,更不要說澳門、海陸豐是泉州府的移民,臺山江門梅州惠州是客家人為主,福建汀州府有份。算下來,原來廣府人在哪里?對頭,除珠三角外,都在廣信府桂林府所屬的廣西和廣東北部肇慶和山區呢,也就是說,粵地實際的演變比福建區域更嚴重,直接丟掉了廣西,解放后,丟掉欽州一片沿海,改革開放丟掉了海南。
你說廣東香港流行南少林拳和李小龍那個五枚師太的詠春拳拳,虎形鶴形,蔡李佛哪個不是福建來的?信仰媽祖的廣東人遠遠超過其他對吧!廣州十三行的老板哪個不是福建泉州府人?直到現在,現在廣東的國營企事業單位領導,一半是福建人,你有意見嗎?粵菜三分天下,福建菜占有三分之二,說了你也不懂,你以為粵菜是自古有的?實話告訴你,集粵菜之大成的時間,不超過清中期。
本地人的粵菜在最底層,就是艇仔粥之類;一部分是宋明朝流落粵地的宮廷廚子;在閩商潮州商人共同統一廣東商業貿易后,重新整合成功,閩商愛吃啥?泉州菜啊結合潮州菜就誕生了后世聞名于世的粵菜,福建閩商聞名于世,粵商?為什么國務院把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放在福建?因為當年在廣州搞海上大宗貿易的大佬都是福建流過來的,因為福建被限制海上貿易了,另外怕勾結鄭成功,以及泉州、漳州月港於堵了。